1987年5月1日,央视首播的36集电视剧《红楼梦》迅速席卷全国,伴随《枉凝眉》的悠扬旋律,一时间成为全民热议的话题。尽管其播出初期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但在1988年的一次文艺座谈会上,作家王朔却对这部剧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认为它“完全毁了原著”,并且拍得“没法看”,甚至说剧集“差点让我吐了”。他质疑导演王扶林的专业能力,认为选择一个“没才气的导演”来改编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是个严重失误。
王朔不仅批评了导演的能力,还对演员的选角提出了不满。尤其是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来自鞍山;贾宝玉的欧阳奋强,来自四川;薛宝钗的张莉也是四川人,这些演员未能用北京话演绎,失去了原著中的雅致韵味。此外,他还指出,演员的表演显得僵硬,台词发音生硬,化妆和服装更像戏曲造型,缺乏自然感。而剧本的改编,更让他不满。剧组请来红学家为剧本做修改,将曹雪芹的生平强行嵌入贾宝玉的身上,违背了小说的艺术精神。
王朔的批评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经典改编的严苛期望。《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改编难免引发争议。王朔认为,剧组在历史细节上存在失真,未能真实再现贾府作为旗人家族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在语言和服饰方面,他认为剧组未能忠实再现清代的风貌,甚至直言《红楼梦》应以北京话呈现,人物应该穿着清代的旗装,而非剧中的“披散头发的明朝装”。他认为剧组的这些失误,让这部作品未能忠实还原原著的深刻内涵。
然而,王扶林对剧集的制作精益求精,力图还原原著的精髓。他在拍摄中注重细节,特别是林黛玉初入贾府的场景。导演特意设计了多个镜头,展现了黛玉那份孤傲与敏感:她轻轻走入荣国府,手指轻触门框,眼神游移,带着几分拘谨;用餐时,她观察贾母如何使用筷子,端碗时手微微发抖,生怕失礼;漱口后,她小心翼翼地用帕子擦嘴角。王扶林曾经提到:“《红楼梦》的魅力在于细节,忽视这些,就丢了灵魂。”这些细腻的动作刻画了黛玉敏感、内敛的性格,也与原著中黛玉的孤傲形象相呼应。
选角方面,王扶林也秉持着极高的标准,力求让演员能够完全契合角色。当陈晓旭试镜时,站在雨中,湿漉漉的发丝贴在额头,眼神清冷,仿佛黛玉那“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欧阳奋强初到剧组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当他站在镜头前,脸上自然的笑容与灵动的举止让王扶林眼前一亮。邓婕试镜王熙凤时,步伐豪爽、气场十足,甩袖间展现了凤姐的泼辣与精明。为了让王熙凤的服装更符合角色气质,剧组还为她量身定做了70多套服装,从刺绣花纹到颜色搭配,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尽管王朔提出了诸多批评,部分观众却认为剧集的改编并没有那么糟糕。虽然一些情节略显简化,如贾宝玉与林黛玉的感情线较为直白,未能完全展现小说中那种含蓄的美感,但更多的观众则被剧中的精美画面、音乐和演员的表现所打动。他们认为,尽管受到时代的限制,剧组尽力在有限条件下还原了原著的核心精神。因此,这部剧最终成为了“经典中的经典”,在1987年首播时,收视率高达75%。
剧组在拍摄过程中面临了极大的困难,预算仅有680万元,而这个数目需要覆盖三年的拍摄,包括服装、道具、场景搭建和演员的食宿。剧组成员的生活条件相当艰苦,演员们住在筒子楼,几十人共用一个卫生间,伙食简陋到有时只能吃馒头和咸菜。在拍摄吃饭的戏份时,演员们因饥饿而常常不自觉地吃掉道具菜,制片主任甚至不得不规定,非剧情需要的道具不能食用。
尤其是大场面的戏份,拍摄条件更加严酷。秦可卿出殡的场景需要展现贾府的豪华气派,王扶林采用纪录片手法,组织数百名群众演员反复排练,最终在烈日下,演员们身着厚重戏服,汗水湿透衣襟,却无人抱怨。拍摄当天仅用一个下午,就完成了所有的全景、中景和近景拍摄。此外,剧组还为元妃省亲的戏份搭建了“宁荣街”和“荣国府”,每一盏灯笼、每一处道具都精细到位,力求再现小说中的盛况。
王扶林的坚持和努力最终得到了回报。2010年,他获得了中国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的“杰出贡献奖”,成为六位受表彰者中唯一的男性导演。他的另一部巨作《三国演义》也于1994年播出,同样成为了经典之作。
时光证明,《红楼梦》无论是在当时的争议中,还是在其后几十年的重播中,都站稳了脚跟。无论是剧中的细腻场景设计、考究的服装道具,还是演员们的精湛表演,都让它成为了几代人心中的文化记忆,成为永恒的经典。而剧组的努力,成就了这一经典的生命力,也为中国电视剧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