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周星驰在电影《少年足球》中那句经典台词:“做人如果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掀起了时代的共鸣,也激发了人们对足球未来的无限期待。然而,时隔24年,当中国男子足球队逐渐陷入低谷,而女足却迎来崛起之时,周星驰再次出山,携一部既是当年精神续作,又致敬“中国女足”的电影《女足》,强势回归影坛。
然而,撕开这部作品的表面,映入眼帘的却是一锅杂乱无章的“情怀”与“流量”大杂烩。为何说《女足》只剩情怀?从主演阵容便可窥见端倪。主角张小斐、次角迪丽热巴、男主张艺兴,以及赵丽娜、艾米、张天一,和星女郎徐娇……这份阵容初看颇为吸睛,但回望周星驰过往作品的精心选角,《女足》的阵容却显得流量优先、演技次之。
演员挑选更多依赖于“流量”与“咖位”的排序,而非角色与演员形象的契合度。张小斐凭借《你好,李焕英》大热,理所当然成了头牌;迪丽热巴虽流量不俗,却无代表作光环,位列其后;张艺兴亦然。撇开“周星驰执导”和《少林足球》精神传承的标签,这部《女足》充其量就是一份内娱顶流“点菜菜单”,唯一的“镶金边”是请来了韩国影帝宋康昊坐镇。
但若剥离“星爷出品”的光环,宋康昊的加盟反而显得有些刻意——近年来韩国体育竞技领域多次爆出“黑哨”丑闻,剧中宋康昊饰演裁判,似乎是导演玩弄的一个舆论引爆点。若剧情中真的出现“黑哨”桥段,不禁令人怀疑周星驰是否已江郎才尽。往昔他是“创梗大师”,如今却成了“玩梗者”,这种转变不只是江郎才尽,更显堕落。光是宋康昊的裁判角色设定,就足以让人怀疑导演在“玩梗”上的用心。
除去演员选角的流量化和人设的套路化,电影在社会导向上的“女权”主题亦显得拙劣。围绕女足塑造女性自强的主题,周星驰不避讳地承认此片为“女性主义”正名。无论是真女性主义还是伪精致女性主义,对于普通导演来说是题材创新,但对百年星爷而言,却显得格外失色。借助流量、玩梗、甚至公开站队“主义”,这部《女足》似乎已彻底输在了起跑线上。
谈及投入,坊间传言本片投资高达3.8亿元,周星驰自豪称42%的经费用于特效。回想起当年《少林足球》的辉煌,重视特效无可厚非。但剧情方面,峨眉队队长在师兄徐风鼓励下,融合功夫精神征战亚洲杯,经历暧昧、反目、和好,最终团结夺冠——这套路让人倍感熟悉,仿佛就是换了性别版的《少林足球》。换句话说,周星驰不过是把那碗冷饭重新翻热,加上女性力量的新鲜调味料。
从选角、剧情导向到人设塑造,这部《女足》都难以配得上“星爷出品”的名号。尤其周星驰不断强调特效的重金投入,反倒显得更加乏味。正如刘德华所言,几亿投资为何无法理解?市场反馈也表明,标榜巨额投资的电影往往难逃扑街厄运。
目前,《女足》几乎布满雷点,不禁令人担忧:周星驰会不会沦为“成龙翻版”?当电影最终问世,一切谜底自会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