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成名,从来不是靠别人“扶一把”就能飞上天的事情。陈赫大学宿舍的那四人组,如今被誉为“神仙室友”,其中三人各自凭借不同的优势大火:陈赫靠的是幽默的嘴皮子,郑恺靠的是灵活的腿脚,杜江则凭借军装形象和贤内助的加持成功出圈。可剩下的那位——张殿伦,却始终未能走红,仿佛成为了那幅画中永远被忽视的背景板。
“为什么他们不带带他?”这句话听得多了,甚至连郑恺都忍不住摆手表示:“真心带不动。”这话听上去冷酷无情,但并非推卸责任,而是实实在在的事实。
细数这些年,张殿伦得到的机会其实不少。郑恺曾诚挚邀请他出演电影《前任2》,给了他一个大银幕亮相的机会;陈赫更是一口气安排他出演《明星兄弟》的重要配角;连综艺节目《青春同学会》和《奔跑吧》也特地邀请他“刷脸”露脸。他们并非不想帮他,而是他始终无法在镜头前展现出讨喜的那一面。
张殿伦的问题不在于“没戏”,而是他不争不抢,也不愿意在镜头之外塑造形象。在这个行业里,讲究的是“显眼 包体质”——谁能在人群中抢占一个眼神、丢出一个段子,说出一句引爆全网的话,谁就有活下去的资本。然而,张殿伦不玩这套。他演技过硬,台词准确,状态稳定,但多数观众却只能回答:“他是不是演那种有点像路人的角色?”演技有,却缺乏记忆点,这成了这个时代最残酷的现实。
所谓“带朋友”这件事,说白了只能帮你开门。门开了,但你能否走进去,关键在于你是否适合这个环境。陈赫是天生的段子手,镜头宠儿,综艺剪辑喜欢他;郑恺则是外放型能量,肢体灵活反应快,现场表现稳健;杜江作为国民爸爸形象深情厚重,凭气质撑起人设。这三人共同的爆点都是“主动迎向镜头”的人,而张殿伦却是那种“等导演喊开始才发光”的类型。
但快节奏的娱乐圈,镜头不一定等你。没有流量,不打造人设,不刷存在感的演员,很容易变成“舞台灯光练习的站位演员”——干净却无存在感。
你说这是他自己选择的路?确实如此。他选择了做演员,而不是做明星。难度很大,因为这条路不仅难走,还充满了孤独。
网上有一段时间流行讽刺“室友仨火一个凉”,似乎成功的人都该回头“捞”落单的兄弟,但娱乐圈不是热血剧,更不是扶兄弟创业的故事,它是现实而残酷的人情场。别人愿意帮你,前提是你愿意被帮。
张殿伦如果真去综艺里像陈赫那样“放飞自我”,展现那种油滑幽默的风格,观众真会买账吗?未必。他的尴尬是显而易见的。这并非他的错,只是他根本就不是那种料。他是那种需要细细打磨、慢慢酝酿角色的人,可现在这个行业却讲究“一秒记住,三秒上热搜”。
那么,是他不适应这个行业,还是行业未准备好给他舞台?或许两者兼而有之。可话又说回来,他不愿靠朋友的助力爬台阶,有错吗?
在张殿伦这样的演员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迟钝感”——你看不出他渴望红,也看不出他怨天尤人。他不像某些演员,戏路不开,天天在微博发“感恩观众,期盼导演青睐”;他也不四处投资源、改造形象。他只是默默地演戏,沉默而坚定。
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这种“迟钝”不是反应慢,而是一种拒绝讨好的尊严。你可以说他不适合娱乐圈,但你不能否认,他活得像一个“未失控的普通人”。
如果娱乐圈里多几个像张殿伦这样的人,也许会显得平淡无奇,但也少了那种“今天塌房,明天复出”的荒谬与混乱。
陈赫他们不是不想帮,而是帮不到。因为这个圈子最残酷的地方是:它捧的是“合适”的人,而非“善良”;它爆的是“冲突”的人,而非“内敛”;它接受成名,却未必容得下清醒。
张殿伦没有输,只是没走那条“出圈”的路。也许某一天,角色恰好击中他的红心,那将是属于他个人的命运。但在那之前,他只能继续演小角色、守住话剧舞台,做那个永远安静而认真的人。
而这条路,陈赫、郑恺、杜江,都无法替他走。因为真正的“火”,从来不是别人递给你的,而是你自己点燃的那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