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正式在抖音、小红书、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线,百位自媒体创作者在综艺录制现场用自己的视角记录自己的成长、江南门生的成长,每位自媒体导演账号每日更新。《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由著名主持人张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樊启鹏,创作者郭小川,吴江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徐行,四人共同担任“短视频综艺”总编辑。在短视频创作中,由总编辑部每天发布一个题目,百余名来自各地高校的大学生组成的短视频导演分别拍下各自世界里的一分钟,他们跟随《江南·十二场欢聚》综艺团队一起,在垂虹桥、退思园、苏州湾大剧院、上久楷宋锦文化园等地取景拍摄。在总编辑郭小川看来,这是一次非常自我的表达尝试——“我们试图在不同的视角中,观察同一件事如何被多样化地诠释。比如身处同一个环境,感受同样的能量,每位创作者却以自己的方式去采集、剪辑,最终呈现出各异的答案与内容。在这些产出中,大学生们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事件的主角,他们的存在本身就为我们构建后续长视频提供了丰富的期待。”
剧综《江南·十二场欢聚》24名“江南门生”之一李其炫。
每个人都在记录,也都在提出无法回避的不同见解
作为电视史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媒体短视频综艺”,《江南·十二场欢聚》的这一尝试正为未来综艺节目打开一个全新方向。自媒体短视频综艺不是“缩小版”的综艺,更不是依据传统长综艺拍摄而生成的“切片”式创作,而是一种全新的创作逻辑。“短视频综艺”并非将传统综艺进行机械压缩,而是重塑逻辑。在总导演王可然看来,短视频天然属于年轻人。它是这个时代的产物,用新技术来表达个体态度。最终构成的是一幅由100种视角拼贴出的江南图景,一次由内容共振而生的时代图谱。
短视频综艺的坚实根基,源自综艺《江南·十二场欢聚》对“学习型演员”的深度培养体系。节目围绕“衣、食、住、行”四大主题,将传统文化、思政教育、法律、心理训练等多元课程融入竞技环节,打造出一座内容宝库。谈及短视频和长视频的关系,郭小川坦言,首先两者肯定不是“敌对关系”,“我们更像是两个不断碰撞、时而对抗、却又彼此融合的创作团体。”或许在传统真人秀中,长视频的视点是固定的,但在这里,一百多双眼睛正是这片现场最独特、最无法忽视的视角。“每个人都在记录,也都在提出无法回避的不同见解——这,才是我们共同创作的真实图景。”
短视频综艺总编辑郭小川。
在《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的创作中,年轻导演们以青石板巷为舞台、相机镜头为画笔,激发即兴创作。在这个项目中,每位导演接收到一个主题词,拍他们眼中的江南、他们遇到的故事、他们自己的生活。郭小川说,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正是这些看似零散的“微表达”,共同拼贴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整体叙事。“而这种深度的感受,也正是在这次挑战中,被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的。”
每一条都不按套路出牌,却都充满了年轻创作者最鲜活的表达力
在每一天的工作中,短视频“总编辑部”为所有创作者提供基本主题(如非遗、人物、场景),但不限定角度与表达方式。这样既避免了内容的完全脱序,又在极大程度上保护了创作者的自由度。这种机制背后,是对青年创作者独立思考与表达能力的信任。在项目框架中,每个短视频账号即一个独立的表达单元,内容风格、拍摄逻辑与剪辑节奏完全由创作者掌控。即使围绕同一个班主任或同一个拍摄地点,来自不同账号的视频呈现的却是多重视角和情绪色彩。郭小川介绍,在前几天的拍摄中有不少惊喜,编辑部率先接触到了苏州工艺美院的学生们,不同专业、不同视角的小伙伴们,正在用各自的能量展开一场丰富的“观测行动”。他们交回来的内容五花八门——有惊悚题材的短片、有脑洞大开的搞笑视频、有巧妙植入内容的小剧场,还有声优们释放自我的“大舞台”。“每一条都不按套路出牌,却都充满了年轻创作者最鲜活的表达力。”
“短视频综艺”始终坚持“提供容器、不给菜谱”的理念——“由你们自由选菜、掌勺、烹饪,至于味道如何,好不好吃,盘子边上早已印着我们的logo。”郭小川说,而这正是编辑部不干涉拍摄、却始终给予引导和建议的原因。比如在第三天的拍摄中,编辑部抛出了一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题目:“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那天的拍摄大本营设在苏州湾大剧院,素材取之不尽:从央华历代戏服展,到苏州湾博物馆,再到剧场中的穿行一隅——“我们给足了灵感的土壤。对于许多第一次参与综艺拍摄的小伙伴而言,这就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沉浸——你就看吧,一看一个不吱声。”
双向的成长,正是这个项目最宝贵的意义之一
《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综艺最大的突破在于,它打破了内容创作中的“唯一视角”,每一位创作者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参与者可以拍摄记录、观点陈述、人物特写,甚至是日常瞬间,每一条作品都代表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于短视频创作者的评价体系,郭小川表示,说到底是一种更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思考方式。“坦白说,这套标准我自己还不算真正具备。我只是时不时地,在每天这四条短片的创作链条里,被某些内容带来惊喜,甚至是‘惊吓’。”
短视频综艺拍摄现场。
这种和创作者一起“成长”的方式,也是属于《江南·十二场欢聚》短视频节目组年轻人一种特有的默契,“我们编辑组在努力提供更完善的工作思路,以及更贴近市场的呈现方式;而他们——这些年轻的创作者,也不断带给我们灵光乍现的表达与意料之外的惊喜。可以说,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一百多个人,一百多种思路,一百多种呈现形式——在这场长达一个月、几乎没日没夜、日均沉浸24小时的极速创作挑战中,郭小川说,孩子们和编辑部一样,都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无论是身心、能力,还是创作的能量,都被持续推向极限。“毕竟,对于这样一个中国首次出现的综艺形式而言,我们正是通过这百余位创作者的多元视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选择空间与表达可能。这种双向的成长,正是这个项目最宝贵的意义之一。”
【短视频导演说】
我从小是一个害怕被发现、又很想被发现的内向的人,我觉得在这里我这个特质被总编辑老师发现了。创作自己想表达的短视频,也算完成了自己一个小小的愿望。在这里和大家一起拍摄,年轻导演们都是想做内容的创作者,志同道合地在一起交流。还有专门的摄影老师辅导,共同学习,我的镜头感也越来越好,还去了很多特别的地方。我挺喜欢拍摄短视频的,特别喜欢有画面感、故事性的风格,就算流量稍微低一点,我也愿意坚持这种风格试一试。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影视动画专业李晓建
短视频的创作和长视频有很大区别,比如电影创作会更加看重精美画面,这种创作模式可能在短视频时代就不是很合适。我们也是在实践中摸索短视频的创作。像我第一天来拍摄的时候,特别注重画面的精美,要求机器的稳定性,像钢铁一般地举着相机,后来发现这无非是感动自己罢了。短视频更看重的是开头几秒要抓观众,拍摄逻辑和电影非常不一样。虽然每天大家拿到的是同一个选题,但可以有很多角度。我记得有一个选题是“一看一个不吱声”,可以“看”演员,也可以“看”幕后,也可以“看”吴江,大家有很多发挥。
——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本科生张鑫源
在短视频拍摄的过程中有不少的收获,比如实际工作中的采访、拍摄创意、后期剪辑,都会得到全面的锻炼。而且《江南·十二场欢聚》是一档“学习型综艺”,我们也会专门去做关于江南历史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在这里创作可能更需要思维发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短视频需要更有效率的抓观众眼球,想象力要走在前面,用新颖的形式来传递内容。同样,作为电视史上第一个短视频综艺,我们新一代年轻导演应该走在最前端。
——苏州科技大学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研究生程夏颖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徐美琳
校对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