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的努力与坚持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过去,我常常以为“吃一口唐僧肉长生不老,骂一句郭德纲大红大紫”这句话只是夸张,直到如今才意识到,这是对现实深刻的讽刺。
在这条艺术之路上,郭德纲老师非但面临外部的批评与挑战,更是深陷于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论之中。诸多评论者总是习惯于指责他“亵渎国粹”“哗众取宠”,他们认为郭德纲对京剧的娱乐化与搞笑化的演绎,似乎是在对传统的轻视,对经典的损害。然而,他们往往忽视了当前京剧所面临的严峻现实:观众逐渐老龄化、剧场日益冷清、传承困境频现。要让传统艺术得以发展,需要的不仅仅是供人膜拜的橱窗,而是能够深入人心、贴近大众的表现形式。
京剧,亟需一场变革。它不应再是像玻璃框中静谧孤寂的古董,而应成为一种能够呼吸、会与人交流,并带有时代气息的艺术形态。郭德纲正是希望通过年轻人的语言与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欣赏并参与到京剧中来。
批评郭德纲的人,往往是对“创新”心存抵触。他们依赖于守住“专业”、“正宗”的外衣,不愿意直面市场的冷淡和年轻人的视角。一味依托老祖宗留下的唱段自我感动,却无法察觉剧场已是生意萧条。他们忘却了,唯有那些能够与观众建立联系的文化形式,才能拥有未来。
德云社的成就正是明证,以前的相声曾同样面临断层危机,正是郭德纲通过培养岳云鹏、张云雷、孟鹤堂等青年演员,使得传统相声重新焕发活力,引发了一代人的兴趣与共鸣。
现今的京剧,生存境遇与当年的相声颇为相似,甚至更加艰难。若没有非传统的尝试,缺乏面对市场的勇气,它将只能蜷缩于教科书与博物馆之中。郭德纲愿意尝试,愿意迎接批评与挑战,无论其唱段是否“正宗”,他至少让更多年轻人开始对“京剧”这三个字的好奇。这一份努力,值得钦佩与尊重。
我们不能一方面感叹传统文化的衰落,另一方面又排斥一切可能促使其复苏的创新形式。真正威胁国粹的,非娱乐化之举,而是高高在上、自我封闭的骄傲与傲慢。与其固守着补贴的庇护,沉迷于“巨婴”的舒适,不如放下身段,勇于求变。京剧若想生存得长久、更加辉煌,必须变成一种活的艺术,而非一块高不可攀的石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