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聚》背后的轶闻故事
一首广为流传的卡拉OK金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惊人的故事。近日,我们来聊聊那首几乎所有人都曾在KTV一遍遍唱过的《萍聚》,它不止是一个歌名,更是一段充满传奇的创作历程。
让我们从2005年3月15日的央视《艺术人生》说起。当时,朱军主持了一期采访节目,嘉宾是台湾歌手李翊君,被誉为“琼瑶剧歌后”。但令许多人吃惊的是,朱军提到的并不是李翊君那几首脍炙人口的琼瑶剧歌曲,而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卡拉OK金曲——《萍聚》。
这首歌的流行,始于上世纪90年代,卡拉OK刚刚在中国掀起风潮,成为夜生活的主流娱乐方式。而《萍聚》正是当时最常被点唱的歌曲之一。记得我第一次和朋友去KTV,他点的第一首歌就是《萍聚》,当时我还误以为他会唱“评剧”,笑话一场。可是当旋律响起时,我瞬间被那深情的歌词和悠扬的旋律感染,心情也不由得随之沉淀。但我依旧疑惑,这首歌怎么叫《萍聚》呢?
《萍聚》原本并非一首光鲜亮丽的作品,它的诞生要追溯到1987年12月15日。当时,这首歌首次以专辑的形式公开发行,尽管最早它只是一首校园歌曲,最初由17岁的李翊君演唱,并且录制时只有简简单单的钢琴伴奏。但这首歌的走红,几乎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刚在电台播放时,《萍聚》便迅速传遍大街小巷,音像店里不断循环着那段钢琴前奏。
李翊君回忆道,当初录制这首歌时,制作人并不看好它,甚至认为它只是为了“凑数”而存在。没想到,歌曲一播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旋即引爆了整个台湾乐坛。于是,综一唱片公司马上着手为李翊君录制个人专辑,1987年12月5日,李翊君的首张个人专辑《萍聚》正式面世。专辑中,A面是李翊君独唱版的《萍聚》,B面则是与李富兴合唱的对唱版。《萍聚》对唱版的火爆程度甚至远超独唱版,最终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版本。
然而,专辑发布后却有一个神秘的现象,专辑内页的创作者署名处赫然写着“佚名”二字。无论大家怎么追寻,都没有找到《萍聚》真正的词曲创作者。直到2005年,台湾东森电视台制作了一个专题节目《歌的故事》,才揭开了这首歌背后谜团的一角。
原来,《萍聚》的作曲者是时任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学生的孙正明。1967年,20岁的孙正明正参与一个音乐研习班。在研习过程中,两位来自不同学校的女生找到了他,要求他为一段歌词谱曲,准备参加救国团歌曲征选。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孙正明称那段歌词写得非常草率,似乎是几个人随手涂写的,甚至没有具体的歌名,而只有“噜啦啦”三个字的签名。
孙正明接受了两位女生的请求,并在短短30分钟内完成了谱曲。因为歌词的结构非常简单,孙正明选择了降E大调,使得这首歌的旋律既易于演唱,又不失情感表达。同时,他为歌曲加入了前奏和尾奏,增添了情绪的铺垫。更有意思的是,孙正明给这首没有歌名的歌起了个名字——《萍聚》,取自他失联多年的女友名字中的“萍”字,寓意浮萍随水漂泊,人生中的相遇是如此短暂而美丽。
那时,孙正明并没有意识到,这首歌会成就一段音乐传奇。然而,由于当时台湾师范大学严格禁止学生参与通俗音乐创作,孙正明为避免麻烦,选择未署名。再加上他在1970年代赴法国留学,因担心被调查,直到多年后他才选择公开自己的创作身份。
随着时间推移,《萍聚》在各地的翻唱版本层出不穷,甚至成为了各大合唱团的热门曲目。从维也纳童声合唱团到贵州侗寨大歌队,各种不同语言版本的《萍聚》将这一经典传遍了世界。而最让人感慨的是,这首歌的创作虽历经波折,但却凭借其触动人心的旋律和歌词,成为永不褪色的经典。
至今,那两位为《萍聚》提供歌词的女生仍然是谜,歌词上的“噜啦啦”依旧成了她们的代名词。虽然孙正明已凭借台湾音乐著作权协会补登记了著作权,但他的低调性格和歌曲被反复改编的事实,也让这首歌的创作故事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色彩。
这首歌,既是李翊君的成名作,也成就了孙正明音乐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而当年那张皱巴巴的草稿纸,仿佛也随着歌曲的流传,见证了这段永不磨灭的“萍聚”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