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光斗
《酱园弄?悬案》,这部备受期待的电影,作为2025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片,吸引了无数目光。然而,当大导演陈可辛的心血之作上映后,却没有获得预期的反响。尽管影片汇聚了章子怡、雷佳音、赵丽颖、杨幂、易烊千玺等一众明星的强大阵容,但《酱园弄?悬案》的豆瓣评分仅为5.9分,远低于及格线,成为陈可辛导演职业生涯中评分最低的作品。
《酱园弄》本应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故事。几十年来,这一案件曾多次成为作家的创作素材,且多次被搬上银幕。上海的虹口区甚至重建了“酱园弄”,计划将其打造成未来的文旅景点。然而,影片在呈现这个故事时,却始终未能让观众完全沉浸其中,令人感觉如同隔靴搔痒,难以入戏。
影片改编自1945年发生的真实杀夫案。当时,上海正处于日本即将投降的关键时期,城市呈现出一幅即将崩塌的末日景象。詹周氏,这位悲剧的女主角,年仅三十岁,生活从未给她任何温暖。幼年丧父母,她被卖为童养媳,嫁给了詹云影——一位身材魁梧、暴虐成性的男人。詹云影不仅对她进行家暴和性虐待,还沉迷赌博,且性格暴躁。他视詹周氏为私有财产,家暴成为日常。詹周氏的身心都在一次次的折磨中崩溃,最终,她选择了反抗,杀死了詹云影,并在家中将其分尸,坐等警察上门。
这一事件震惊了上海滩。上海当时的报业非常发达,案件的审判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詹周氏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为何一个被虐待的女人不选择逃离,而选择了最终的绝望之路?这些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根据中国古代法理,杀人必定偿命,谋杀亲夫更是重罪。然而,随着案件的审理,公众的同情开始慢慢聚焦在詹周氏身上。两个关键人物的出现,改变了案件的走向。
一位是著名女作家苏青,她不仅是张爱玲的朋友,还是张爱玲与胡兰成复杂关系的见证人。苏青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致力于为女性争取更多的权益。另一位是作家关露,她也是此案的力挺者。在她们的推动下,上海滩的舆论开始关注女性的命运,探讨詹周氏为何无法挣脱束缚。其实,詹周氏是一个典型的被封建传统压迫的女性,根本没有自我意识的觉醒,甚至不知自己有离婚的权利。
舆论开始以“妇女解放”的角度审视案件。苏青在《为杀夫者辨》的文章中写道:“唯有常受委屈和难堪的人,才是永远心怀毒狠的,久而久之,化为厉气,才必须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来。”这段话揭示了詹周氏从受害者转变为“犯罪者”的复杂心理。中国的传统法理认为,杀人必定偿命,但现代法律则考虑更多因素,如正当防卫等。电影中有句台词提到“詹周氏命硬”,她的命运确实如同电影所言一般不可思议。在二审时,日本投降了,案件得以重新审理。
最终,詹周氏幸免于死,判处十五年徒刑。这个结果的关键在于她怀孕的事实。解放后,她被下放到农场,后来甚至找到了工作,过上了平静的生活,并最终于1990年去世,享年75岁。
詹周氏的一生充满戏剧性,若将其忠实呈现,毫无疑问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传记片。然而,陈可辛导演选择将其改编成破案悬疑片,甚至在片名上加入“悬案”二字,反而使得影片失去了原本的情感张力。影片为何要分为上下两部?最直接的原因便是明星众多,利益难以协调。尽管影片有如此多的明星阵容,但由于每个演员都争相表现,最终电影的故事显得支离破碎。剧组甚至不得不发布声明,澄清主演排序以角色出场顺序为准。
值得一提的是,《酱园弄?悬案》的编剧团队也极为豪华,由史零、蒋峰、商羊与潘依然等80后作家联手创作,出品人更是多达十位。章子怡在本片中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她为扮演詹周氏付出了巨大牺牲,甚至在妆容上做出了极端的处理——将自己打造成一位疤脸女子。但即便如此,章子怡那种天生的“大女主”气质,使得她演绎出詹周氏的柔弱与悲情显得有些违和。
影片的情感高潮出现在杨幂饰演的王许梅为詹周氏唱《十八相送》的时刻。那一幕,不仅表达了角色的情感,也让观众不禁为之动容。然而,电影的最大失误之一,是詹周氏丈夫詹云影的选角。原作中,詹云影是一个体格魁梧、充满暴力气息的男人,而在电影中,王传君的出演完全与这一形象不符。这一反差的缺失,使得电影中的男女主角关系显得缺乏力量感。
反观李昂所著的《杀夫》及其改编电影,在人物设定上更加忠实于现实,詹周氏和她的丈夫呈现出强烈的对比,人物的行为也因此更加符合逻辑。而且,夏文汐饰演的詹周氏深入人心,她将角色的无助与绝望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这一故事最真实的呈现。
在戛纳电影节的《酱园弄》主创见面会上,章子怡曾公开表达对剪辑的不满,指责导演删减了她的重要戏份。许多明星的戏份被保留,导致影片最终时长过长,分为上下两部。为了满足每个演员的要求,影片的完整性与故事的流畅性被牺牲,观众的体验也因此大打折扣。
一部好的电影,必须忠实于故事的逻辑,而不是为了明星效应和商业利益而妥协。现实的故事往往比任何小说都要精彩,因为它们更复杂、更充满人性。而《酱园弄?悬案》正是因为无法忠实于这一点,最终未能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