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备受争议的电影《酱园弄·悬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作为戛纳电影节展映作品,集结了《建国大业》系列般的全明星阵容,又契合当下女性主义觉醒的时代话题,乍看之下极具爆款潜质。然而,豆瓣评分仅有5.9,票房预测也不到5亿,令导演陈可辛这次遭遇了罕见的滑铁卢。
先说影片本身,片子远没有网络上普遍评价的那么糟糕。大导演的功力依旧不容小觑,镜头语言和视听美学依旧精彩。导演的野心显而易见,他并非单纯地在讲述一起“杀夫案”,而是通过这起碎尸悬案,映射社会转型时期的大时代变迁和众生相。虽然案件本身并无悬念,凶手也未逃脱,但影片从案件辐射开去,呈现了那个复杂年代下每个苦苦挣扎的小人物的命运。
在时代的大车轮滚动下,个人的浮沉和时代的更迭相互碰撞、交织,显得尤为深刻。那些几千年来被剥夺姓名的女性,在新旧社会交替中,如何萌发自我意识和主体性,觉醒背后的代价也被细腻刻画。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章子怡,这次演出了一个楚楚可怜、骨子里却倔强狡黠的旧式弱女子,令我对她的演技有了全新的认识。年纪轻轻的易烊千玺也颇具突破,成功塑造了一个凶狠阴郁的江湖算命者,前途无量。至于雷佳音,虽然不少观众觉得戏份过多且人物动机怪异,但导演借他一角生动展示了父权社会的傲慢与残暴。
影片对詹周氏的刻画尤为深刻,揭开了旧社会对女性的性别压迫、女性失语与权力腐败的多重面纱,以古喻今,层层展现女性所处的困境和无奈。
当然,影片也存在不少问题。为了增加戏剧张力和人物复杂性,许多正面角色被赋予了负面特质,反倒让负面人物显得有几分可取之处。比如大块头与詹周氏的感情线被改为自由恋爱,削弱了旧社会包办婚姻的悲惨现实;大块头的赌博和外遇,以及詹周氏曾自杀的经历,电影都未能充分表现,导致其杀夫动机不足,难以激起观众足够的同情。
西林小姐的角色设定,相比真实历史中女作家苏青的形象,是一种降格处理。苏青在文章《为杀夫者辩》中,细致描写了詹周氏的悲惨遭遇及精神状态,抨击历史上的双重标准与男权暴行,她的文字犹如战斗的利刃,比电影中那句简单的“詹周氏,不要屈服,不要让他们得逞”更有力量。苏青不仅有才华,还有骨气,她为詹周氏发声正是基于女性间的共情与团结,这种精神是girlshelpgirls理念的体现。电影中却将她塑造成了似乎为出风头的社交花,这样的改动削弱了人物的层次感。
此外,真实历史中那位天主教嬷嬷宁愿违背信仰作假证救人,电影里却改成了为钱,这种人性之光被忽略,令人惋惜。如果能更忠实于历史原貌,反而能让故事更加动人有力。
不过这只是上部剧情,预告显示下部将引入更多人物和复杂纠葛,看来只有两部合起来形成闭环,才能真正判断整部作品的成色。
目前,网络上的评价几乎全是差评,豆瓣评分未及格,舆论环境可谓严苛。实际上,很多批评更像是情绪宣泄和盲目跟风,缺乏公正的艺术判断。《酱园弄·悬案》虽有瑕疵,却远非“烂片”,其内容和质感仍属近年大银幕的上乘之作。遗憾的是,舆论陷入了沉默的螺旋,大V们的激烈言辞让观众难以独立判断。
当下的舆论环境让很多人急于通过单一镜头或角色设计给创作者扣上“逆流”标签,曲解他们的初衷。许多评论甚至未看完整影片就盲目否定,这实质上是对创作的一种剥削。电影所承受的伤害,和影片中詹周氏的遭遇何其相似。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部旨在为女性发声、关注弱势群体命运、反映时代变迁的电影,最终竟成为舆论中被误解、被歧视的“弱势群体”。它被偏见蒙蔽,丧失了原本应有的光芒。
我只想说,请不要让偏见和不公毁掉一部有价值的作品。中国电影要从这种舆论迷雾中走出来,不仅要抵御情绪化评分的冲击,更要学会接纳有限的共鸣,让电影回归电影本身。
《酱园弄·悬案》作为一部兼具思想性的商业影片,有其独特价值。它证明了电影不仅能娱乐,更能成为时代的镜鉴和良心的回响。我们应当鼓励那些敢于讲述女性主义沉重故事的创作者,因为正是他们的勇气,才能孕育出更多优质的女性题材作品。先有量的积累,方能迎来质的飞跃。
当银幕上充满了“大女主”形象和反抗精神,女性困境不再是孤芳自赏的文艺点缀,而是进入公众视野的核心话题,我们才能有资格去要求更深刻、更纯粹的艺术表达。
詹周氏的故事,远非单一的民国奇案,而是千百年来女性困境的缩影,展现了结构性不平等和父权社会的傲慢残暴。这一故事八十年后依旧具备现实意义。影片中的三个女性角色,分别代表了旧社会中三种女性形象及其不同的命运抉择:詹周氏以暴抗暴,王许梅以出卖肉体求生,西林小姐虚与委蛇应对。她们都是夹在新旧时代之间的女性,映照出时代的局限与女性的无奈。
但正是这群不完美的女性,为后代推动了平权的进程。詹周氏虽然相对幸运,但无数无名女性的一生都在被支配、利用与粗暴对待中被历史掩埋。
回望现实,许多女性依旧面临家庭暴力、婚姻束缚和社会偏见。正如苏青所言:“即使在自由平等的今天,詹周氏杀夫案仍比男子因外遇杀妻的新闻更轰动,因为女子被视为低等动物。”
《酱园弄·悬案》讲述了无名者的命运,却映照着我们每个人的悲欢,这种代入感正是电影的力量所在。它提醒我们勿忘那些曾无声哭泣的女性,让她们的故事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女性的觉醒,始于个体的绝望反击,终将融入人潮,汇入时代洪流,绽放出微弱而坚韧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