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蔚然
前情回顾:
影片首日的排片占比接近40%,无论是片方还是院线都充满了信心,寄希望于这部全明星阵容的巨作能够拉动当前低迷的电影市场。在上映前,这部影片与多家“女性话题”账号合作,着重宣传“女性觉醒”和“Girls Help Girls”这类话题。导演陈可辛在宣传时也提到,愿意随妻子姓,做她背后的支持者,表达对女性的支持和关注。然而,影片上映后,豆瓣评分仅为5.9,观众的反馈远未达到片方的预期。这场营销原本意图通过女性主义赢得票房,但最终却意外地成为了反女性主义的反面教材。
1. 并非那么糟糕
说到影片的整体表现,冲着“陈可辛”这个名字和那些耀眼的明星阵容,至少是值得花费一百多元去影院观赏的。尽管制作水准不算惊艳,但在当下的院线电影中,已经算得上上乘之作。故事本身也有一定的吸引力,作为一部悬疑推理片,它足以激发观众的期待。影片的核心依然是围绕着“女主是否为凶手”展开,这样的悬疑钩子尽管呈现得时隐时现,但至少是存在的,这一点上,影片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2. 并非如此“女性主义”
在观看之前,有人被影片宣传中的“女性主义”所吸引,然而看过之后却发现,这种宣传更像是空洞的口号。赵丽颖饰演的西林,是一位看似为女性发声的角色,但她的行动充满了矛盾:她是否掌握了案情的真相?如果掌握了有力证据,为什么不向法庭提供?她仅凭碎片化的信息就试图证明詹周氏无罪,显然,缺乏证据的“正义”显得苍白无力。她的行为和情感更多像是在为影片的“女性权益”主题服务,然而却变成了最大的搅局者。
另外,杨幂饰演的王许梅,虽是一位牢狱中的“女强人”,但最终也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这些所谓的“女性反抗”角色,最后都被设定为失败者,完全没有展现出女性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否可以说,这种表达方式更像是一种“反女性主义”的反讽?
3. 并非真正的悬疑推理
导演陈可辛在影片中的核心意图,并非单纯地揭开詹周氏是否为凶手的谜底。影片的真正重点在于探讨詹周氏为何杀人,她的动机是否正当,是否有权自卫?在陈可辛看来,杀与不杀并不是最关键的,真正值得讨论的是背后深层次的社会和时代背景。影片想要表现的并非一场简单的悬疑推理,而是对一个时代女性处境的深刻描绘。
如果陈可辛选择将影片走向纯粹的商业类型片,设定警匪对立并通过人物冲突来提升悬疑感,或许会得到更加直接的观众回应。例如,雷佳音饰演的薛至武与詹周氏之间的对立,若更加集中和紧凑,也许会带来更强烈的视觉冲击感。然而,陈可辛的野心在于通过该片讲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这就导致影片的叙事结构显得十分复杂,悬疑成分反而成了次要的包装。
导演显然没有按商业片的规则来构建剧情,而是希望通过影片揭示那个时代女性所面临的困境。每一个角色在社会偏见、成见和传统规则下的选择,最终都导致了詹周氏的悲剧。无论她是否为真凶,最终的司法对她的审判都充满了时代的标签。虽然陈可辛的表达有着厚重的社会背景,但在剧作上,他通过设置像薛至武这样的人物来简化了情节的复杂性。结果,影片在高深的主题与简单化的人物冲突之间摇摆不定,导致主题和叙事失衡。
4. 影像风格的“帮凶”
影片的影像风格对于整体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导演采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这种拍摄手法试图将女性的苦难直面观众,放大这种情感的冲击力。然而,过度的特写反而让人感到压迫和不适。影片的摄影风格不仅没有起到冷静客观的叙事作用,反而更像是在强化苦难和极端情绪的表达。导演试图通过极端的审美手段来增加视觉冲击,但最终可能适得其反,导致观众反感。
这种影像风格类似于90年代末期美国的《天生杀人狂》和中国的《有话好说》,这些影片通过夸张的画面和情绪来打动观众。然而,在《酱园弄·悬案》中,过度的特写让观众对角色的认同感降低,不仅难以区分主次人物,整个影片的叙事流畅性也受到了影响。导演试图通过内心化的叙事来放大人物的情感,但在悬疑犯罪的类型片中,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情节的断裂和观众的困惑。
结语:这依然是“陈可辛”
如果陈可辛打算将《酱园弄·悬案》塑造为一部商业类型片,他完全可以通过紧凑的情节设置和更明确的悬疑线索来实现。这种类型的影片可以依靠人物冲突和钩子来抓住观众的注意力。然而,陈可辛的问题在于,他总是试图在类型片中加入个人化的表达和复杂的社会主题,这种“既要又要”的做法往往导致影片的割裂性。
从《武侠》到《投名状》再到《亲爱的》,陈可辛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执着的艺术追求,但这些作品也常常在情节和主题之间产生断裂。大导演试图通过对类型叙事的颠覆来寻求个人表达的突破,这是值得赞赏的。然而,如何在不损害商业性和观众感受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合这些非类型化的元素,仍然是陈可辛面临的巨大挑战。类似于诺兰的《蝙蝠侠大战超人》或大卫·芬奇的《七宗罪》,这种平衡市场性与艺术性的技巧,才是导演真正的超凡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