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论“青春无价”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最近引发热议的“时代少年团大连演唱会”。这场活动无疑展现了狂热的粉丝文化以及资本的无情收割,成为一次赤裸裸的剥削盛宴。
首先,演唱会的狂热效应令人咋舌。普通酒店的价格瞬间从几百元飙升至两三万元,其涨幅达到惊人的88倍,这无疑让人心惊肉跳,犹如法拉利加油一样不堪。对此,有人将其视为“市场行为”,似乎可以理解。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本质上与“饥饿营销”并无二致:商家明白你的急切、你的热爱以及对偶像的忠诚,于是肆无忌惮地加价,让你在无奈之中接受这样的现实。
演唱会的魅力确实不可小觑。在一个普通的十八线城市中,那些普通的酒店一夜之间摇身一变为所谓的“白金总统套房”。虽然房间的面积没有任何变化,床单依旧是寻常面料,但价格却在瞬间飞天。更令人可笑的是,部分商家甚至理直气壮地表示“只接真正的粉丝,谢绝议价”,仿佛在现金一顶“忠诚粉”的光环。
而粉丝们,尽管抱怨不已,仍心甘情愿掏钱。毕竟,这被视为“唯一能见到偶像的机会”,是“青春的终极仪式感”。然而在商家眼中,这一切只不过是“杀熟割粉”,从道义上看,无异于趁火打劫。但从商业角度来说,他们不过是利用了供需关系的不对等,将“流量即韭菜”的真理赤裸裸地展现出来。
有些人发问,这种高价住宿是否真的值得?在冷静的理性思维者眼中,几千元一晚的简易酒店并不值一提。但是在情感主导的粉丝经济里,这价格却显得合理。若你拒绝入住,自会有其他人愿为此买单。只要年轻人愿意为一张门票和床位透支他们的银行卡,商家便无需担忧利润的缺乏。
有人感慨,“时代少年团让大连变成了北京四环”。我想说,实际上,这是整个中国娱乐产业的缩影——从演唱会的票务黄牛到酒店的房价哄抬,从明星周边商品的溢价到签名应援的炒作,每一个环节都在教会我们:情感,实际上是一门最暴利的生意。
不可奢望平台会有效监管,也不要高估所谓的“道德底线”。想通过政策一刀切?商家只会换个身份继续卖。希望粉丝能够理智消费?理智的人压根不会为了一个晚上两万块的酒店而排队。
现状就是如此:演唱会成了青春的狂欢,酒店则是贪婪资本的盛宴,价格的飙升是一场众所周知的默契。
有些人说,今后不再追星,太过昂贵。然而当下一个偶像再度来临时,他们是否仍会义无反顾地走向前?因为总会有人坚信,花三个月的工资只为见一眼偶像是一种青春中最昂贵而值得的冒险。
与此同时,商家则在一旁微笑着,静待你再次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