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牌对王牌》新一季即将开播之际,节目导演吴桐针对观众质疑“沈腾贾玲难回归”的问题终于出面回应。然而,吴桐的一番话却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热议。当他说出“其实《王牌对王牌》之所以成功,也是因为它让腾哥和玲姐迅速成为了国民一线的喜剧巨匠”时,评论区瞬间炸锅。许多网友纷纷发出质疑,认为这是“倒反天罡”,即过度简化了沈腾与贾玲的成功之路。毕竟,虽然《王牌对王牌》帮助两人获得了更多关注,但要谈到他们的代表作,节目本身并不在其中。吴桐将沈腾和贾玲的“国民喜剧巨星”地位归功于节目,虽然突出了节目对两人形象的助推作用,但忽略了他们更深层的个人实力与成长轨迹。
《王牌对王牌》无疑为两人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沈腾与贾玲成为节目中的灵魂人物,搭档间的默契成为节目80%以上笑点的来源。沈腾与贾玲的即兴反应与临场发挥(例如贾玲吐槽沈腾“一人顶三个最讨厌男人”以及沈腾机智化解抱不动贾玲的尴尬场面),让他们的喜剧天赋迅速转化为观众的记忆点。这些表现不仅增添了节目的娱乐性,更让两人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外,节目极大地强化了沈腾“机智油腻”的人设以及贾玲“自黑共情”的形象。贾玲通过“可爱到膨胀”的自嘲消解了身材上的调侃,而沈腾则通过“假发梗”、“摔跤梗”等反差梗制造了别样的幽默效果。这些真实而自然的表现打破了观众对喜剧演员的传统认知,也帮助他们从“小品咖”成功转型为全方位的综艺偶像。
然而,沈腾与贾玲的成功并不仅仅依赖于节目,更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实力和战略转型。在《王牌》之前,沈腾已经凭借《夏洛特烦恼》和《西虹市首富》等电影奠定了喜剧演员的地位,综艺对他来说更多是锦上添花。他在节目中展现出的即兴表演能力,实际上是对他原有才华的证明,而非节目“创造”了他的能力。对于贾玲而言,节目中的曝光确实提升了她的知名度,但她的事业飞跃则源于导演处女作《你好,李焕英》的惊人成功,54亿的票房让她一跃成为百亿票房导演。尽管《王牌》展示了贾玲的控场能力,但她的导演成就更多源自她个人的创作野心,而与综艺节目本身的关系有限。因此,节目对她们的帮助,更多是锦上添花,而非从根本上推动其事业的发展。
此外,吴桐也坦言,在沈腾与贾玲缺席时,《王牌对王牌》曾面临停播危机。第八季,贾玲因拍电影缺席,沈腾一人撑起整个节目,导致节目出现了明显的疲态。第九季,网传沈腾因忙于《流浪地球3》彻底退出,节目尝试以九人阵容进行弥补,结果却被批评为“笑点尴尬”且“广告中插综艺”。吴桐的回应似乎暗含着一种无奈:“艺人都觉得王牌不是加分项了,为什么要去求着他们回来?”这一言论在网络上引起了更多反感,网友批评节目组过于依赖单一明星,而没有培养更多的喜剧力量来填补空缺。
在面对这些质疑时,吴桐也反思了节目的制作模式,承认过度依赖重复游戏内容,并承诺新一季将打破这种惯性,推出更多创新内容。然而,网友们的耐心已经消耗殆尽,有人吐槽道:“抄了那么多,现在才想起来创新?”甚至有评论讽刺:“最想红的综艺导演,果然名不虚传!”这反映了《王牌》在长时间依赖沈腾贾玲的组合后,难以应对逐渐产生的阵痛。
如今,《王牌对王牌》正面临“去沈贾化”的阵痛,但沈腾和贾玲已经在更广阔的领域验证了“王牌”的真正含义——超越综艺节目的不可替代性。两位喜剧巨星通过多元化的尝试与努力,已经在影视与导演等不同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而节目本身的生命力,也终将回归到艺人本身的价值上。正如网友所言:“让我们笑出眼泪的从来不是游戏,而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