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到积极发展演艺经济。而脱口秀,作为演艺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异军突起,成为年轻人假日消费的新式宠儿,也逐渐融入了城市文化的脉搏。在贵阳,这座城市悄然涌现出一批风格各异的脱口秀俱乐部,为人们带来持续的笑声与经济活力。
年轻观众们哄堂大笑,身穿贵阳话段子的幺儿调侃重庆火锅;门票仅需几十元,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蜂拥而至——如今的贵阳,脱口秀正在从一个小众爱好转变为城市文化的新标志。
记者深入调查发现,这座西南山城已经默默崛起了六家脱口秀俱乐部,200多位本土演员巧妙运用方言幽默和轻资产运营模式,在咖啡馆、露天广场等市井空间,开辟出了一片蓬勃发展的笑声经济蓝海。
贵阳人也能灵活运用“幺儿”这个词。袁维婧的方言段子在抖音上爆红,视频播放量高达300万次。这种巧妙融入丝娃娃、肠旺面等地方元素的脱口秀,深得贵阳年轻人喜爱。22岁的脱口秀演员庞博也在不断追求成就感:每当观众发出笑声时,他觉得段子仿佛焕发了生命。脱口秀演员兼大学老师乌云开,则将学术思维转化为幽默能量:一种用生活哲学解构幽默的反差,更是给人带来惊喜笑点。
除了传统的脱口秀表演,许多脱口秀俱乐部还将即兴喜剧和喜剧魔术等多样化内容推向舞台,并定期与外地俱乐部合作,邀请知名脱口秀演员开设专场。某个俱乐部自成立三年来,已举办400多场演出,接待观众超过5万人次。
贵阳某俱乐部的负责人冯劲杰告诉记者,作为土生土长的贵阳人,他对演员的标准是:热爱舞台、勇于表达、乐于逗乐观众,这些都足够了。他们坚持办开放麦,还在规划与培养本地演员的发展。
曾因租用剧场而亏损倒闭的他们,如今却借助咖啡店的场地反而重新焕发生机。主理人毛涵谈起创业的不易,演员们需要身兼多职,既做场务又做摄影、编剧等,在露天广场用LED屏搭建简易舞台,单场成本压缩至千元以内。近年来,移动喜剧的模式让票价保持在大众可承受的范围,催生了节日场景化的爆款活动:母亲节专场结合女性话题,推出“带妈妈免费看”的活动,门票瞬间售罄。
短视频的崛起成为了新的破圈利器。运营负责人张晓七的团队通过30秒的方言段子短视频吸引了5000名粉丝,一段贵阳话版的脱口秀视频更是意外登热搜,促进线下演出连续三个月座无虚席。这种将线上的笑料引流转化为线下收益的模式,使小众艺术成功进入大众消费的视野。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周文指出,脱口秀产业的快速兴起是消费升级的典型缩影,也是第三产业质量提升的集中体现,并展现了贵州在文旅融合方面的创新实践。他建议政府应积极推动脱口秀与地方文化、旅游、电商、教育等多领域的跨界合作,组织全国脱口秀俱乐部的交流,不断提升贵州脱口秀产业的影响力。
——记者:林佳艺,黄梓仓,杨俊,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