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的夜晚,因为《曲苑杂坛》而闪耀着特别的光彩。这档经典的节目,融合了相声的妙趣包袱、杂技的惊险绝技和小品的欢笑声,成为了无数人童年中难忘的记忆。谁能想到,那个一直在幕后默默付出的女人汪文华,正是这档节目的制片人兼导演?
1991年,《曲苑杂坛》首次亮相时,很多人并不看好这个充满“老派”韵味的曲艺栏目,但汪文华有自己的坚持。她年轻时在文工团做演员,深深爱上了评书和相声,尤其是在著名老师袁阔成的熏陶下,曲艺的韵味早已刻进她的心里。进入央视后,她不甘心曲艺只是茶馆里的小众消遣,立志让这门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成为全民喜爱的文化盛宴。
于是,她亲手策划了《曲苑杂坛》,从演员挑选、节目环节设计,到片头曲的每一个音符,都精益求精,反复斟酌。节目播出后立刻赢得观众喜爱:相声逗得大家开怀大笑,杂技带来紧张刺激,小品则充满温情与幽默。汪文华巧妙融合传统曲艺与现代综艺元素,创意板块如“快活林”和“笑不笑由你”更是新颖独特,迅速提升了收视率,甚至一度超过了著名的《综艺大观》。
在节目现场,汪文华总是第一个到达,最后一个离开。她喜欢站在台下,仔细观察演员的每个动作,聆听观众的每声笑声。她的原则简单而严格:好作品说话,不论演员是新人还是大牌。正因如此,她慧眼识珠,捧红了不少人才。洛桑凭借《洛桑学艺》一炮走红,买红妹和韩兰成这对充满民族风情的组合也在她的支持下闪耀舞台。《曲苑杂坛》甚至被誉为曲艺界的“黄埔军校”,许多后来成名的相声演员都从这里起步。
在事业的光环背后,汪文华的生活同样令人敬佩。丈夫长期在日本工作,十七年未归,她独自撑起整个家。没有外卖、没有家政,她把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公婆夸她比亲女儿还贴心,女儿在她的影响下懂事乖巧。早在1994年,她拿到了日本的长期居留签证,却因为放不下《曲苑杂坛》和那片让曲艺闪光的舞台,毅然选择坚守岗位。每次录节目,她总是把疲惫藏得很深,台上的笑容依旧自然甜美。
不过,顺风顺水的背后也有波折。2005年,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公开批评节目片头曲“相声”被唱成了“响声”,听起来别扭,还联合马季、冯巩给央视写信抗议。节目组迅速用女声重新录制片头曲,但风波仍未平息。有人猜测,这与汪文华拒绝姜昆办相声专场有关,她坚持节目是公家财产,必须公平公正。虽有压力,节目还是坚挺了六年。
然而,2011年是《曲苑杂坛》的终点。随着地方台选秀节目兴起和网络视频崛起,电视节目竞争激烈。后期节目更偏重魔术和杂技,相声减少,观众逐渐流失,最终不得不停播,二十年的辉煌落幕。有人说姜昆的举报拖了后腿,也有人认为是时代的洪流让节目无力回天。无论真相如何,那熟悉的片头曲依然让观众回味无穷。
节目结束后,汪文华渐渐淡出公众视线,退居幕后。她65岁时的近照显示银发飘飘,却依旧气质温婉。2022年,她在黄山偶遇采访,分享她田园般的生活:与村民同作息,养花种草,还教当地人传统文化,悠闲且充实。她偶尔出现在公益活动中,继续为传统文化发声。2023年,她仍旧出席相关活动,2025年的贺岁曲艺晚会,她再度主持,风采依旧。
如今,丈夫2007年回国,女儿长大独立,公婆年迈,她依然细心照料家庭。虽然《曲苑杂坛》不再播出,但它的影响深远,喜欢这档节目的观众依旧聚在一起,时常哼唱那熟悉的旋律,谈起洛桑的幽默和买买提的俏皮。那是一个全家围坐电视机前、曲艺让全国笑声不断的年代。
汪文华用她的坚守和热爱,成就了一段经典,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继续发光发热。她,是那个让曲艺焕发生机的幕后英雄。
---
来源参考:
1、汪文华百度百科
2、2025年贺岁曲艺节目
3、中国新闻网《“金话筒”主持人汪文华:乡村振兴更需要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