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兰奖这一届,可谓极其罕见的清新。没有流量明星的乱入,没有营销号的怪叫,获奖名单几乎没有丝毫争议。靳东、宋佳、蒋欣、蒋奇明,每一位都是大家公认的“演技派”,他们的名字一经提起,观众几乎没有什么反对声音,就连提名的人也都微笑着站着鼓掌,全场弥漫着一种浓浓的“剧场文明”气息。
然而,就算如此,这一届的白玉兰奖依然无法逃过“那一张合影”带来的争议。
本来,合影不过是为整场颁奖典礼锦上添花,谁知这一刻却成了引爆怒火的导火索——这次的争议焦点不是演员们撕番位、流量抢镜,而是主持人曹可凡硬生生地挤上了C位。你没看错,这不是临时工的抢戏,而是一个老派主持人,在自己“自信满满”的情况下,把规矩当成了工具。
从提名的那一刻起,大家都在期待“这一次,演技和作品能够说话”。靳东,老派正剧男主,台词发音清晰如同训练教材;宋佳,早在《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就能压得住场面,堪称戏骨;蒋欣,更是大家熟知的演技派,《欢乐颂》之后,大家早就知道她演什么像什么。蒋奇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他凭借《边水往事》和《漫长的季节》两部作品证明了自己:真正的好演员,是能够让观众从屏幕中挖掘出来的。
白玉兰奖绝不是金扫帚奖,它是正剧演员最后的荣誉舞台,很多观众带着“不再给资本面子”的心态来观看,而最终,的确让人感动了。
然而,感动却没能维持到48小时。就因为那张合影,它把这份“体面”撕碎了。
当时,靳东和宋佳正准备合影,站在C位。曹可凡突然走过去,低声耳语“我要站中间”,宋佳的脸色当场变了,但她还是低头让了位置。看到这一幕时,我的脑袋“嗡”了一下,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种熟悉的场面——这是不是有点像你爸单位的聚餐,那个非得坐正中间的领导?即便菜都上完了,还得等他举杯;是不是有点像那种老节目里,主持人非得串场,别人一开口他就得插话?
曹可凡并不是没有眼力,而是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资格“做主”。这既可以理解为主持人的职业病,也可以看作是“年纪与话语权=无需征求他人意见的优越感”。
最讽刺的是,站在C位的竟然是主持人曹可凡——一位与获奖者完全没有关系的司仪,而被挤到一旁的却是最佳男女主角。你可以把这场面想象成:你开了一桌席,邀请了众多宾客合影留念,而那个端盘子的服务员却站出来说:“我得站中间”。这并不是荒诞,而是他把身份当成了脸面。
然而,这一刻最让人心疼的,绝不是宋佳被曹可凡打断微笑的尴尬,而是蒋奇明——那个被挤到最后一排、只露出半张脸仍死死举着奖杯的演员。
按照原文描述,宋佳旁边站的不是蒋奇明,而是《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而蒋奇明站在马伊琍的后面,努力举着奖杯想要让自己“露脸”。蒋奇明是谁?《边水往事》中的陈三木,《漫长的季节》里的彪子——这些角色才是真正为他赢得口碑的。他的履历中没有靠流量,没有依赖平台炒作,全凭演技和作品从舞台走到镜头前。可最后,他却因为合影而被一个与他作品毫无关系的主持人挤走,自己只能躲在最后一排,努力露出脸以证明自己“真的得奖了”。
相比之下,有些人不需要演技,也不需要入围,只要往前站两步,就能轻松让男女主侧身,摄影机的镜头立刻对着自己——这种行为,不是资格问题,而是“存在的滥用”。
如果合影抢C位还可以说成是“无心之失”,那么主持人伸手搂住女演员胸部的举动,无论如何也无法洗清污点,带给观众的只有不适和反感。
原文中提到,曹可凡搂住姜妍时,手的位置引发了热议,疑似“咸猪手”,让网友愤怒不已。虽然我们不轻易做主观臆断,也不会贸然定性,但视频和图片已然证明了“手放哪儿”的事实,这个行为让人感觉到无比不适。
有人为曹可凡辩解说:“他是白玉兰的常驻主持,站C位也不奇怪。”但我们不妨说一句不好听的:主持人并不是典礼的主角,获奖者才是。倘若这是庆功宴、幕后筹备会或行业高峰论坛,他站C位也许可以理解,但这是主角拍奖后的合影时刻,你一个主持人抢镜,真正问题不在于资格,而在于“边界感”。
观众想看到的是演员的高光时刻,而不是司仪的“脸熟”。曹可凡的问题,正是他一直觉得自己有资格“站上去”,而不管别人是否愿意。并不是每个资深老前辈都值得尊敬,也并不是每张笑脸背后都能藏着真诚。
但最让我佩服的,还是蒋奇明——那个在最后一排高高举着奖杯,努力露出脸的人。他没有抢风头,没有凑热闹,只是在乎自己角色的塑造、观众的目光和那份沉甸甸的荣誉。他让出了C位,但却守住了体面。
然而,正是那张合影,真实记录下:撑起中国电视剧招牌的人,最终站在了最后;而最不该抢镜的人,竟然笑得最欢。
所以,说句直白的——这张合影,的确把白玉兰奖的“脸”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