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豆
编辑|黄毅来了
要不是“他”出品,《以法之名》这种尺度根本不可能播出!
大家可能对“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品”不太了解,但《人民的名义》《第二十条》等法制爆剧,正是他的手笔。
听说《以法之名》的故事全有真实案件支撑,才恍然大悟:现实比剧本更让人震惊!
剧中“黑社会集团”当庭翻供,牵出12名司法内鬼,狠狠撕破了“官官相护”的庞大保护伞。
检察院院长微波炉加热案卷、篡改证据这些细节,可谓是“扫黑实录”,刀刀见血,刀刃直指体制内腐败。
幸亏导演拍得够保守,不然这些让人窒息的真实细节,根本没机会呈现在观众面前!
“法律的意义,是让坏人的犯罪成本提升,而不是让好人付出更多代价,法不能向不法妥协!”
这句来自《第二十条》的经典台词,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以法之名》中那波澜壮阔的检察风云。
这部剧之所以一路坎坷,是因为它完全不是虚构,而是实实在在改编自刑事案件。
剧组跑遍四省十几个检察院,访谈数百基层检察官,甚至深入监狱取材。如此庞大而真实的尺度,非“删减”不可,否则没法播出。
剧里“万氏集团涉黑案”的真实案件远比剧中更暴力血腥。
自上世纪90年代,黄永存等人疯狂行贿公安、法院,编织出一张巨大的“保护伞”。
他们借“合法外衣”逃避法律惩罚,养着打手组成“地下执法队”,当街用铁棍砸碎对手颅骨;为垄断水泥运输,竟将不服从的货车司机活埋矿坑。
这些全是真实档案,不是小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历经多年,终于在2025年凌晨,广东公安厅一举端掉这个特大涉黑团伙。
没想到,这场扫黑“第一案”竟彻底撕开检察院“官官相护”的丑陋面纱。
到了2023年二审时,“黑老大”黄永存当庭翻供,大喊冤屈,指控背后有保护伞操纵案件,正如剧中董晴怒吼:“万海无罪!我们被冤枉了!是东平市公安!”
黑老大庭审翻供与剧中一模一样,看得观众怒火中烧。
现实中,湛江、茂名等地12名司法人员因受贿滥权被查,罪犯被判死刑。
可惜剧集为了播出,很多残酷细节被剪掉了。
然而,万氏集团背后的司法腐败被揭露后,一场更大的阴谋随之浮现。
“王院长,您办公室那幅价值380万的徐悲鸿真迹,是拆迁户用学区房换来的吗?”
剧播出5分钟,张译饰演的小干部在审讯时直指副厅级干部,眼神坚定又威严,令观众心头一紧。
剧中看似简单的质问背后,是无数隐藏在体制内的腐败秘密。
现实里,贵州“双面老虎”王正强被查时哭诉:
“我靠领助学金完成学业,结果成了啃食人民利益的‘蛀虫’……”
这位来自大山的“人民官”,表面清廉,背地里却贪污数百万。
他的贪腐导致科研停摆,学生论文写一半无力完成;
而他家三居室堆满赃款换来的“宝贝”:元青花梅瓶、明代官窑碗、清代紫砂壶……这些“假古董”挤满屋子,活脱脱成了“赝品博物馆”。
这幕景象和《以法之名》里某个一闪而过的镜头惊人相似。
现实中,王正强对古玩痴迷疯狂,上班想着哪个市场有“漏”,下班直奔市场淘货,甚至用公车运赃。
科研人员为经费发愁,他却为满屋赝品洋洋自得。
剧中几个镜头暗示的奢靡,在现实中却是科研停摆、学子梦碎的代价。
纸包不住火,最终他被开除党籍公职,因职务犯罪获刑6年。
谁能想到,剧中检察官枉死、黑恶势力与“内鬼”勾结的故事,仅是冰山一角?
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在复查“万氏集团案”时的执着,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角色也投射了许多现实中正义检察官的影子。
湖南新晃操场埋尸案,是“典型”例子。
2003年,邓世平监督新晃一中操场施工,遭杜少平等人杀害,真相被掩盖多年。
2019年扫黑除恶专项行动,才让这桩16年冤案重见光明。
内蒙古呼格吉勒图冤案也是如此。
1996年,他被误认命案凶手含冤去世,多年后司法机关推翻原判,正义终究没有缺席。
像剧中洪亮一样,许多法律工作者放弃高薪,不惧阻力,追查尘封冤案,力求真相大白。
就如张译面对蒋欣质疑时霸气回应:
“讲天理、讲国法,但你们讲人情吗?”
“司法是约束公民,但执法者更该受司法约束!”
这几句话,是无数基层检察官的“心里话”。
看完这些原型案件,才理解导演拍得保守的无奈。
现实中黑恶势力残暴、腐败隐秘,远超镜头所及。
那些被简化的背后真相,是无数司法工作者像“洪亮”一样,用血肉之躯撕开黑暗。
他们是无名英雄,用坚守与勇气守护法律尊严与社会正义。
资料来源:
广东法院网|广东高院对黄永存等47人涉黑案二审宣判
新华网|新晃“操场埋尸案”一审宣判恶势力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杜少平被依法严惩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贵州科学院原主任王正强严重违纪违法案
百度百科|呼格吉勒图案又称呼格吉勒图冤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