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天王背后的封号风云,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如果说香港乐坛的“四大天王”封号是一场“鱼龙变”,那绝对没错。这场封王大战背后,不仅是明星的光鲜与荣耀,还有诸多值得深思的利益与得失。李克勤的一句“谁不想当四大天王?”道出了这一切的核心。
四大天王横扫香港乐坛十年,几乎囊括了所有顶级奖项,走到哪儿都是鲜花、掌声和无数的目光。粉丝们的争论永无止境——谁才是天王之首?谁又处于最底层?但有一个问题,大家似乎都忽略了:究竟,谁才是四大天王封号的最大受益者?
这个问题值得深挖。笔者有个简单的办法来解答:把四大天王的职业生涯分成“封王前”和“封王后”两个阶段,对比他们的成就,或许就能得出个粗浅的结论。
因为,四大天王的封号,绝非一蹴而就。封王之前,他们已经足够红,才能齐名并列为王。如果没有封号的加持,他们的成绩或许会有所不同。那么,封号之后,他们的事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巨变呢?
首先,从张学友说起。
### 张学友:鱼跃龙门,封王后迎来事业巅峰
张学友1985年出道,前两张专辑《Smile》和《遥远的她》销量突破20万,已经有了“红星”的光环。然而,之后他的事业却跌入低谷,销量一度惨淡,甚至有传言说他的唱片销量跌至几百张的水平。1988年,他在十大中文金曲和十大劲歌金曲的评选中,双双“踢”出局,风头尽失。
不过,一切在1991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年,他不仅成功回归,且两首歌同时入选十大金曲,还获得了香港乐坛大奖之一的“金曲金奖”和“叱诧乐坛男歌手金奖”。封王之后,张学友的事业更是进入了高速发展期。从1992年起,他连续八年获得香港十大中文金曲颁发的销量大奖。
更为惊人的是1993年,张学友的普通话专辑《吻别》横扫亚洲,最终全球销量突破400万张,打破了多个销量纪录。这一年的他,几乎做到了所有人无法做到的事,甚至开始在香港以外的地区登上销量排行榜。
封王后的张学友,在香港和内地市场的销量几乎神话,连续数年在香港IFPI销量榜上夺得周冠,成为不折不扣的“销量王”。
### 刘德华:从“惨败”到四度封王
刘德华的乐坛之路同样充满波折。1985年,他出道时的首张专辑《只知道此刻爱你》销量惨淡,几乎无人问津。然而,五年后,他迎来了事业的第一次爆发,凭借《最受欢迎男歌手》奖,成为乐坛的耀眼新星。
1990到1992年,刘德华连续三年获得了“最受欢迎男歌手”的称号。他在普通话市场的表现也远胜其他同龄歌手,其中专辑《如果你是我的传说》销量突破三白金,而《来生缘》的销量更是达到了十白金。
封王后的刘德华,虽然在香港乐坛的奖项竞争中有所下降,直到1999年才再次夺得“最受欢迎男歌手”奖,但在1994年,他的普通话专辑《忘情水》却创下了全亚洲销量突破百万张的记录。
尽管他在香港IFPI销量榜上屡屡获得周冠,但与张学友相比,他的巅峰期稍显低调。然而,刘德华在内地市场的表现仍不容小觑,尤其是在香港与内地之间的销量差距上,他凭借着普通话专辑的突破,在四大天王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 郭富城:被“雪藏”的天王,错失内地市场
郭富城的乐坛生涯充满了戏剧性。1990年,他在台湾乐坛一举成名,三张普通话专辑销量均突破百万张,更是在新加坡创下了12周霸榜的神话。尽管如此,郭富城在香港乐坛的起步却并不顺利,直到签约华星唱片后,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封王后的郭富城,虽然一度被“雪藏”在内地市场,但他的唱片依然在香港和台湾大卖。尤其是粤语专辑的推出,令他迅速在香港IFPI销量榜上脱颖而出,连续多年获得周冠。
然而,如果没有合约纠纷的阻碍,郭富城的内地市场表现很可能会更加惊人。他的专辑销量本应有更大的突破,但遗憾的是,他错失了这个关键市场。
### 黎明:年轻天王,成就快速突破
黎明1990年出道,当年便凭借《最受欢迎新人金奖》迅速成名。此后,他的职业生涯一路高歌猛进,在1992年凭借专辑《是爱是缘》获得了IFPI香港全年销量最佳大碟奖。黎明的早期成就令他迅速成为香港乐坛的“三剑客”之一。
1993年,黎明抢先从刘德华手中夺得了“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并且在1995年再次梅开二度。作为四大天王中最年轻的成员,他的成就可谓是少年得志。
尽管如此,黎明在销量方面的成绩略逊于张学友和刘德华,但他在香港IFPI销量榜上依然获得了23个周冠,成绩可圈可点。
### 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四大天王的封号,不仅是个人荣耀的象征,更是他们事业的一道分水岭。虽然每个天王都从封王中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助力,但如果论最大受益者,毫无疑问,应该是张学友。1993年,他凭借《吻别》一举突破全球销量记录,事业攀上巅峰。
郭富城,若非因合约纠纷而错失内地市场,或许能在内地市场创造更加辉煌的成绩。最终,四大天王的封号,确实让他们成为了时代的传奇。
而对于他们的粉丝来说,四大天王无疑是香港乐坛的四座丰碑,直到今天,依然是许多人心中最闪耀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