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同款角色,两位实力派演员演成了两种人生——一个让观众哭湿纸巾,一个被原型老师急着撇清。
最近翻到两条新闻,一条是宋佳凭《山花烂漫时》拿白玉兰视后,张桂梅校长看完直夸"接地气";另一条是海清主演的《我本是高山》点映后,原型老师急着澄清"我没像电影里那样"。同为"燃灯校长"扮演者,差距咋就这么大?
先说宋佳。我记得她接戏前特意去了华坪女高,跟着张老师转校园时误闯男厕所,俩人大笑的样子被工作人员拍下来。后来剧里有场戏,张校长举着喇叭喊学生起床,天没亮透,她裹着旧外套站在台阶上,声音哑得带点破音——那哪是演啊,简直像把张老师的日常原封端上屏幕。
最戳我的是学生辍学那场戏。宋佳演的张校长先是盯着空座位发愣,手指把衣角攥出皱,突然冲出去追人,边跑边喊"回来!",声音里带着哭腔又强压着。弹幕刷爆"头皮发麻",因为你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她是打心眼里疼这些娃,不是演着急。
更绝的是她挖了张老师的"隐藏属性"。剧里有段张老师找煤矿老板拉赞助,一百多个矿主被她说动捐了百万,采访时她眼睛亮得像孩子,嘴角翘老高说"我厉害吧?"。这种带着东北大妞儿劲儿的鲜活感,一下把英雄从神坛拉回人间——原来张老师不只有苦,还有能把日子过出甜味的本事。
再看海清。为了演像,她在太阳底下晒到和张老师同纹路的皱纹,皮肤黑得能反光。静态照片放一起,真像复制粘贴。可电影动起来就变味儿了:她总耷拉着嘴角,眼里全是愁,像背着座山走路。有场劝返学生的戏,她揪着人家胳膊念叨"你不读书没出路",语气像极了小区里爱操心的阿姨,哪有张老师那种"我偏要给你凿出条路"的狠劲儿?
更扎心的是剧情改编。张老师明明是为教育理想办学,电影偏加了好多和亡夫的回忆,看着像"为情办学"。原型刘雅瑟老师看完直接说"我很好,没像电影里那样"。最离谱的是把"酗酒的父亲"改成"酗酒的母亲",编剧还呛观众"看不懂别乱说"——合着观众提意见倒成错了?
突然想起四年前海清在盛典上为中年女演员发声,拉着宋佳周冬雨说"我们比胡歌便宜"。当时宋佳没接话,后来私下说"那是她个人想法"。现在看,俩人选戏的路子倒挺符合当年态度:海清像在"证明自己能吃苦",宋佳更像在"把角色刻进骨头里"。
一个让观众信了,一个让观众看出来是演的。
其实演员塑造真实人物,外形像只是门槛。张老师走路弓着背,宋佳没刻意模仿,反而演她爬楼梯时扶着腰喘气,却把"疼但不服输"的劲儿演活了;海清晒出同款皱纹,可眼神里没那份"我偏要做成"的光,再像也是空壳。
听说宋佳演完剧偷偷给女高捐了百万,她说"能演张老师是福气,钱不重要"。海清为了贴近角色吃了不少苦,可戏外和观众较劲的样子,倒比戏里更像"演"的。
你说,演员塑造真实人物,是把皮相贴到90%重要,还是把魂儿刻进1%更关键?
声明:本文中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完全正确无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