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更喜欢看银幕上的精彩剧情,还是更钟情于银幕之外的“内幕”故事呢?我敢打赌,陈可辛早已尽其所能把银幕上的戏份打磨得光鲜亮丽,但如今,他的新作《酱园弄·悬案》似乎引发的,不仅仅是银幕里的波澜,更有外界的“戏剧”纷争,吸引了无数围观者。
自从6月14日上海地区特映开始,到6月21日正式上映,再到豆瓣给出的5.9分,《酱园弄·悬案》的口碑便迅速从个人口味的差异,演变为群体之间的“站队”撕裂。不少热议评论区早已变成了激烈辩论的“战场”,争论不断,气氛愈加火爆。
虽然每年总会有几部影片经历口碑两极分化,但《酱园弄·悬案》这一波“撕裂”显得更为特殊——这次裂痕,不仅深且广,而且令人痛心。坦白说,很多人比电影本身的质量更关注的是它的口碑裂缝。与往年那些口碑分歧的影片相比,这部电影的口碑似乎更不容有失。
陈可辛曾在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师班”上谈到过一个深刻的观点,这几乎是他导演生涯的一种总结——一个导演只有拍一部好电影的机会。你上一部拍得好,大家自然期待你下一部也会好,于是你会有继续拍片的机会;反之,上一部失败,大家就会觉得你已经不能再提升,你的下部影片也就没有投资机会了。
这一规律的残酷性在于,无论导演年龄如何,电影业的苛刻评价从不会因此宽容。否则,影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晚节不保”的名导了。像2005年的《如果·爱》(内地票房3003万)和2007年的《投名状》(内地票房2.02亿),它们几乎成为了陈可辛的“绝唱”。虽然他凭这两部影片拿下了金马奖和金像奖的最佳导演,但从票房来看,显然并未配得上阵容的豪华。
回忆当年《武侠》上映后,口碑和票房都未如预期,业内朋友一度幸灾乐祸地讨论:“谁还会给陈可辛投资电影呢?”那时候,大家甚至认为他已经消耗了“最后一次机会”。幸运的是,陈可辛抓住了与内地合作的机会,凭借《亲爱的》和《中国合伙人》重新获得了“有机会”的资格。
可是,这些年过去后,陈可辛逐渐显得“如履薄冰”。尤其是基于网球明星李娜自传改编的《独自·上场》迟迟未能上映,让他五年后的新作《酱园弄·悬案》似乎更像是背负未来的赌注。
更重要的是,《酱园弄·悬案》作为前后两部影片的拆分之作,它的口碑和票房直接决定着后续部分的命运。对于那些喜欢围观热闹的人来说,这无疑比烧猪更有戏剧性——在伤口上撒盐,总是比直接给伤口加热更让人兴奋。
电影制片人、出品人关雅荻就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提出了对《酱园弄·悬案》口碑撕裂的质疑。他分享了两张截图:一是某场放映会上,90名观众中只有2人给出了1星评价;二是豆瓣上的评分截图,1星占比竟高达8%。他认为,这种极端的评价分裂,主要源于某些恶意评分,特别是“流量明星粉丝团”主导的恶意打分。
如今,网络世界中的“打一星”似乎成了文娱爱好者最常见的“武器”。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豆瓣页面,除了全网的评分统计之外,还能看到“好友评分”。至少在我的页面上,电影行业从业者、资深影迷们的评分平均值为7.4,远高于5.9的整体评分。不知道你们的好友评分和全网评分差距大不大?不妨截图与我分享。
不过更尴尬的是,《酱园弄·悬案》不仅遭遇了恶意一星的攻击,还碰上了“短板效应”。尽管电影中有许多精心打磨的细节,但那些明显的短板使得一些理性观众很难毫不犹豫地给出五星评价,也无法有效抵消一星差评的负面影响。
和近几年口碑两极分化的其他影片不同,《酱园弄·悬案》的好评与差评并不单纯聚焦于电影的本质,而是反映了如今大众对于电影评价的多元化视角。有些观众从电影本体出发,跟随导演思路去理解电影,而有些则基于个人期待,认为“顺我者胜,逆我者差”。
陈可辛并不是拍类型片的导演,早在《投名状》时,他手握李连杰这个“功夫明星”,却并未按照观众的预期拍一部打打杀杀的动作片,而是深入挖掘了兄弟情深。这就是他电影中的个人风格。因此,针对《酱园弄·悬案》两极化的评价,有些人觉得电影很有内涵,而另一些人则完全无法理解其悬疑的构建。
比如说悬疑元素。有些观众顺着导演的思路来看电影,发现《酱园弄·悬案》并非在讲一个扑朔迷离的案件,而是在讲一个关于人性的故事。于是他们不再用悬疑片的标准来评价电影,而是关注导演的镜头运用、剪辑技巧、演员表演等方面。
然而那些从个人经验出发的观众,可能会因为没有看到他们期待中的“惊悚悬疑”而失望,甚至因此给出低分。更有些观众对影片涉及的真实案件有所了解,也许就会因为影片在历史还原上的创意和“添油加醋”而产生异议。
总体来说,尽管《酱园弄·悬案》的评价存在分歧,但这些争议的根本还是来源于不同的观看视角。陈可辛并没有在影片中做太多实验性的尝试,因此艺术性上的争议并不算大。电影的短板和未解之处,让一些观众无法完全满意。
最令人遗憾的是,影片豆瓣评分只有5.9分。正如人生中的任何失误都不可挽回——即便只是差了0.1分,依然是一个不及格的评分。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豆瓣的不及格评分,迅速成了话题焦点,媒体平台也纷纷借机推出相关文章与视频,热议不断,争议激烈。
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如今可以迅速分化。有些电影在夸赞中获得流量,而《酱园弄·悬案》这类影片,则是通过口碑的争议和批评获取了更多流量。更严重的是,随着流量的倾斜,一些账号也开始统一站队。
我们或许能接受因角度不同而对电影产生分歧的评价,但面对这种流量推动下的“踩踏”,确实让人感到难以接受。在这个时代,希望大家无论是赞美还是批评,都能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别被表面的流量所裹挟,成为人云亦云的“流量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