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备受期待的《惊变28年》以“经典丧尸IP续作”的光环闪亮登场,原本以为会引发一场票房轰动,但结果却上映后显得冷淡。截止到2025年6月25日,《惊变28年》的全球票房收入仅为7792万美元,这和观众的预期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惊变28天》和《惊变28周》的延续,它到底是如何将“好牌”打得稀烂的呢?我们不妨结合前作,仔细聊聊。
2002年,《惊变28天》首次亮相,以“病毒丧尸”的硬核设定吓得观众“连喘气都不敢”,成本仅500万英镑,然而全球却狂揽8270万美元,成为丧尸片的经典之作。接着在2007年,《惊变28周》紧随其后,进一步升级战场和特效,丧尸更加凶狠,全球票房达到1.23亿美元,虽然口碑稍逊于前作,但也算得上是个“合格的续集”。
然而到了2025年的《惊变28年》,却将系列的良好口碑“摧毁”得一干二净,全球票房仅有7792万美元,其中北美的收入是3641万美元,英国则为642.5万,这样的表现明显低于预期,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在2002年,《惊变28天》的“病毒爆发”是一大创新;反观2025年的《惊变28年》,仍在玩老套路,使得观众在前20分钟就能猜到结局,甚至有人吐槽:“28年过去,丧尸连个‘新技能’都没学会,编剧是不是被丧尸咬了脑袋?”
前作通过“窒息节奏和血腥冲击”营造出强烈的恐怖感,而《惊变28年》却将恐怖拍成了“流水账”,丧尸出场显得像是在“走过场”,追逐戏全依赖慢镜头来凑数。那些所谓的“高能场面”,不是抄袭前作,就是效果差得离谱,血浆洒得极为敷衍,观众不禁直言:“看这部电影,还不如重温前作,至少能被吓到。”
《惊变28年》疯狂依赖前作的情怀,在主角团里加入了“前作彩蛋人物”,但这些“情怀牌”不过是浮于表面。人物关系也显得混乱,以往的核心角色沦为了“工具人”,新角色根本立不住,观众愤怒地呼吁:“别拿‘惊变’这个IP割韭菜,认真做好续集难道有这么困难吗?”
《惊变28年》的口碑直接崩盘,国外的影评人纷纷吐槽,国内观众在社交平台上也充满了骂声。相比之下,前作的“经典地位”愈发显得光辉,续作的口碑崩塌,让“惊变”IP彻底跌下神坛。
《惊变28年》的口碑与票房双双失利,暴露了“IP续作”的通病——过度依赖情怀,只顾圈钱,而忽视了内容的创新。恐怖电影的魅力在于“突破与创新”,而非单纯“消费情怀”。别再把观众当作“韭菜”,认真打磨剧本,推出真正让人惊悚且感动的作品。毕竟,观众想要的是“惊变”,而不是“摆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