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2025》第七期迎来了一个话题十足的女歌手——郑欣宜。作为香港知名演员郑少秋的女儿,郑欣宜终于在内地登上了自己的音乐舞台,然而她能否像邓紫棋那样一夜成名,成为焦点,仍是个大问号。
提到郑欣宜的音乐事业,大家对她的评价不免有些低落。她的歌唱之路几乎可以用三个大事件来总结:
1. 2005年年仅孩子的她在一次颁奖典礼上饰演公主一角,根据剧情需要亲吻了吴卓羲,结果这一幕被港媒曝光,并大肆渲染为“死亡之吻”。
2. 同年,在香港TVB的迪士尼乐园开幕庆祝晚会上,郑欣宜扮演白雪公主,结果却因不符合大众口味,广播事务部接到了171封投诉。
3. 更为人痛心的是,在母亲沈殿霞生病期间,郑欣宜仍然坚持站在舞台上,而沈殿霞则在打了两针强心剂后,帮助她正式出道。但令人惋惜的是,100天后,沈殿霞因病离世,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网络舆论的大爆炸。
这三件事几乎让郑欣宜的音乐生涯坎坷不断。她不仅承受了父母名气的压力,还因为家族背景而背负了过高的期望,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和媒体的严苛评价。她虽然一直保持低调谦逊,但也不乏努力和付出。例如在肥姐追悼会上,郑欣宜得体的发言让她逐渐修复了公众形象,事业也稍有回暖。
这次参与《歌手2025》,郑欣宜能否迎来事业的新转机呢?
本期节目中,郑欣宜将演唱她的代表作《上心》,而从与其他香港女歌手的对比来看,郑欣宜显然是一位更加专业的Live型歌手,而非综艺型歌手。我们可以简单区分一下港乐的歌手类型——
目前港乐的主流歌手,多数偏向综艺型或演唱会型,比如容祖儿、陈小春、陈奕迅、张学友、刘德华等人。虽然他们的唱功也不差,但大多数歌曲的难度较低,商业价值更高,演出也更加注重同质化、套路化。而像陈奕迅、张学友的唱功虽很有辨识度,但演唱的歌曲难度和现场的稳定性一般。
而郑欣宜和卫兰则是典型的Live型歌手,她们的市场相对小众,更加注重声乐技巧和腔体功底。她们的演唱门槛更高,音色变化丰富,歌曲的细节处理也更为精致。因此,她们走的并不是大众化的路线,而是追求歌唱技巧的小众市场。
港乐界整体上更加注重商业化,综艺性和演唱会是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郑欣宜和卫兰虽然唱功不俗,但商业成绩并不理想,甚至卫兰的天赋未能得到完全发掘,令人感到惋惜。
与卫兰不同,郑欣宜不仅年轻,而且有着强烈的发展欲望。经过多年的锤炼与压制,她已经逐渐变得自信,而自信正是一个歌手最强大的武器。只要她在《歌手》中的发挥稳定,我相信她有机会迎来一波商业价值的大爆发,尤其是《上心》这首歌的演唱难度,极有可能帮助她完成这一突破。
《上心》这首歌的难度相当高,特别是在高音部分,需要精准的咬字能力,这恰恰体现了郑欣宜的唱功,她远不像其他港乐女歌手那样依赖后期修音。值得一提的是,港乐女歌手的音域问题也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1. 容祖儿的真声最高音是C5,但在《我是歌手》中的表现却有明显的高音短板。
2. 卫兰虽然能唱到D5和E5的高音,但她往往因为缺乏自信而不敢咬字,最终只能停留在C5。
3. 与此不同,郑欣宜的《上心》中有Db5的高音咬字,尽管是假声,但整体非常稳定,尤其在今年5月的现场演出中,她的高音表现松弛且稳健。
虽然音高并不完全决定一个歌手的唱功,但它绝对是衡量竞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从音域上来看,郑欣宜显然已经超越了卫兰和容祖儿,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不过,郑欣宜能否像邓紫棋一样,在全国范围内引发轰动,恐怕还需要一些时间。两者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具体来说:
1. 邓紫棋具备作词、作曲、演奏、编曲等多方面的能力,几乎是一位全能型女歌手。而郑欣宜在这些方面的能力较为单一,这也意味着她的音乐素养还无法与邓紫棋相提并论。
2. 邓紫棋早已在上海定居,并将事业重心转向了国语市场,而郑欣宜的国际背景是加拿大,她对于内地市场的了解仍然有限,这使得她在跨越文化差异时,面临不小的挑战。
尽管如此,郑欣宜近年来也逐步增加了中文演唱的机会,显然她也在尝试进军国语市场。毕竟,港乐市场的规模与内地相比,显得过于局限,内地市场更适合她的长期发展。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星二代,郑欣宜从未停下过奋斗的脚步,始终坚持自己的音乐梦想。她的坚韧和努力,已然成为了许多人的榜样。希望今晚她能在《歌手》舞台上大放异彩,顺利实现事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