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岁高龄还能笑得那么真、那么响亮的人,真不多见。可游本昌,毫无疑问,正是其中之一。
最近,《济公》播出了四十周年纪念特别节目,节目组特别邀请了老朋友们重聚。人群中,有一位坐在轮椅上,满脸笑意的老人,他就是当年成功塑造“济公”这个角色的那位。
他被扶着推入现场,做了个比心的动作。全场掌声雷动,然而他却笑着开玩笑说:“年初的时候,我差点就挂了。”这话说出来,没人笑得出来,反而听到这些,眼眶都湿润了。
即便他的面容依旧那么熟悉,依旧是那个亲切地喊着“娃娃”的济公爷爷,但一开口,大家才意识到,这位老艺术家,真的老了。真的是差点就与死神擦肩而过,医生甚至放弃了治疗。
那可不是为了拍戏,也不是为了作秀,而是真正的病危时刻。
然而,他坚持了下来,凭借着那股韧劲、强大的意志力和女儿的支持,他硬是与死神较量了一番,重新活了过来。
1933年,江苏泰州,游家唯一的男孩出生了。家里六个姐姐,他是家中的唯一儿子。原本大家以为这个孩子会带来些许希望,谁知道,他出生后就一直病怏怏的。老是咳嗽、发烧,抽搐不止,一场病拖个好久才好。
有一天,一个和尚经过他家,随口说了句:“这娃命不硬,活不过十三。”父母一听吓坏了,六岁那年,就把他送进了上海法藏寺,拜了兴慈法师为师,还给他取了法号。
奇怪的是,自从进了寺庙后,孩子的病情明显减轻了,脸色也好了,精神头也旺了。寺庙允许他继续念书,他学得也挺好,就是不怎么说话。不过,只要一看到戏剧、哑剧、小丑之类的表演,他就盯得牢牢的。
那时,他偷偷学戏,台下看一遍,回家模仿一遍。他的眼神、动作、站姿,都模仿得一板一眼。父母觉得他有些疯,但他却笑着说:“我也想上台演戏。”
1948年,年仅14岁的他,活过了和尚说的“死劫”。父母决定让他回归俗世,过和其他孩子一样的生活。游本昌也没多说什么,脱掉僧衣,走出了庙门,踏上了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大舞台。
18岁时,他考进了南京工艺美术团。第二年,因为表现优异,他直接被保送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中央话剧院。
然而,现实总是和梦想有些距离。他一直想演主角,可剧团给他的角色,始终是最不起眼的配角,甚至有时连一句台词都没有。台上的主角光彩照人,他却只能站在旁边,走来走去,偶尔笑一笑。
别人说他吃亏,他却总是笑着说:“没关系,只要能演。”
20年里,他演了79个角色,从茶馆的伙计、跑堂的小二、衙役到打更的,全都演过。唯一缺的,就是主角。
有人通过关系、用嘴巴打入上层,他却不是。对他来说,演戏是信仰。
为了演好哑剧,他甚至自己花钱买录像带,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拆解、模仿,直到1984年,一次春晚,改变了他的一生。
他自创的哑剧《淋浴》在舞台上演出,没有一丝对白,全靠肢体语言,但观众却看得明白,明白他在演什么。
演完之后,全场掌声雷动,导演组当场决定——他将是《济公》的主角。
52岁时,游本昌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主角角色。那时,谁也没有想到,一个中年演员能把济公演得如此疯狂、慈悲且充满灵气。
他自己也不敢相信:“这个角色,我能演好吗?”
事实证明,他不仅演了,而且演得淋漓尽致,成为了全国观众的童年记忆。“鞋儿破,帽儿破”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拍戏时,他拼命工作,每晚只睡四小时,吃过发臭的猪肘子,挨过真正的打板子,甚至被打得回到宿舍站不起来。导演喊“再来一次”,他二话不说,继续演。
他说:“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糊弄他们。”
1991年,他的事业正值巅峰,但就在这时,他突然消失了。
原因很简单——老婆生病,查出胃癌晚期。他什么都没说,立刻放下所有的工作,带着妻子四处求医。
他没有请护工,自己亲自洗衣做饭、喂药擦身,全天候守在妻子床前。别人说他傻:“你名气正旺,挣钱机会多的是。”
他回答:“那都是身外物,我的戏可以以后拍,但命只有一条。”
四年的时间,他一边照顾妻子,一边写剧本。直到妻子身体恢复,他才回到剧组。
但市场早已发生变化,曾经主动找他的导演都不再联系他了。但他并不在乎。
他干脆自己出资拍戏、写剧本,甚至卖掉房子,为的是一出没有人投资的话剧《弘一法师》。
没人理解。“你都快80了,怎么还这么折腾?”
他不回答,只是继续排练、继续演出。
最困难时,一场演出亏损一万,三场亏损十万。但他说:“只要观众看懂了,值了。”
2023年,《繁花》播出时,谁也没想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员,竟然是那个年近九十的爷叔。
他不抢戏,台词不多,但一出场,整个剧情的节奏就稳住了。
拍摄期间,他宁愿坐在道具箱上,也不肯回休息车。别人劝他歇会儿,他却说:“一走神就散了,得保持紧绷。”
有一场吃饭戏,他把肉撕得细碎,只为了演出那个年代上海老头的腔调。
“爷叔不是济公,不能狼吞虎咽。”
他深知,演得好不好,不是导演说了算,而是观众的心决定的。
剧播完后,全网都在赞他,称他为“演技天花板”。
没人知道,拍完那场哭戏,他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抚着胸口喘气,一边流泪说:“这戏太深,回不来了。”
有人问他:“现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他笑着说:“还能演,就多演点。”
他不追奖、不求名。他说:“角色选我,不是我选角色。”
拍《了凡的故事》时,没人愿意投钱,他就自己掏钱。赔了,他不后悔。
他教表演的落榜生,连学费都不要。学校都不愿意让他收费。
他还开设了“济公学堂”,退掉所有的报名费,免费为学生教学。他说:“不是每个孩子都有起跑线,我只是想拉他们一把。”
这就是他,游本昌。用一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真正的好演员,不是台词多,也不是主角光环,而是每次站上舞台,都把它当成最后一次。
从“演不死的小配角”,到“疯癫的济公”,再到“让人敬佩的爷叔”,游本昌的走红并不快,但却踏实且稳重。
92岁了,坐在轮椅上,依然能对着镜头笑得那么灿烂,依旧能说出一句话,让人泪目。
他一生只演过一个最为人熟知的角色——济公。
而这唯一的角色,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不可替代的经典形象。
他把济公的疯癫、慈悲、正义与不羁,都融入了自己的生命。
在现实中,他也活成了那个“鞋儿破、心不破”的人。
不靠包装、不依赖流量,他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那股劲。
这股劲,叫做——“敬业”,更叫做——“信念”。
这才是真正的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