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刹海市》作为一首2023年发表的歌曲全球播放量已经突破400亿,可以说是席卷全球乐坛,而一个名叫丁太升的乐评人却将其贬为“华语乐坛第五等级”。
可笑的是当网友翻遍他的履历,发现这位“毒舌评委”连一首像样的代表作都拿不出来,这场荒诞的闹剧,让大张伟三年前那句“丁太升和张大大是‘天使’,张大大是天”的调侃,成了全网最精准的预言,毕竟天使的后半截是什么,大家都懂。
当丁太升嘲讽刀郎“土得掉渣”时,他显然忽略了两个关键事实,一是刀郎《2002年的第一场雪》正版销量270万张、盗版超千万的行业神话,二是《罗刹海市》被央视认证为“现象级文化输出”。
这位扎根新疆二十年的音乐人,用《西海情歌》里沙哑的沧桑唱尽边陲风沙,用《弹词话本》里的江南评弹对话千年曲艺,甚至让《聊斋志异》的故事在“洋抖”上被外国网友疯传。
可丁太升的点评却充满矛盾,先贬刀郎早期作品“太土”,转头又夸《罗刹海市》是“批判现实的音乐英雄”,这种反复横跳的“墙头草”逻辑,连粉丝都看懵了。
刀郎在歌坛的时间挺长了,从2004年就火了,当年他那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特别红,全国人民都会哼两句,后来还有《冲动的惩罚》、《披着羊皮的狼》等一系列当年火爆的歌曲,直到现在都是KTV必点曲目。
当刀郎巡演门票秒罄、黄牛票一票难求时,丁太升竟将成功归因于“草根群体盲目追捧”,仿佛全球400亿播放量只是大数据故障显示错误。
实际上刀郎的火,印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才是硬道理。
但就是这个对刀郎音乐指指点点的丁太升,网友们发现,他自己好像没什么让人记得住的音乐作品。
网上很多人开始翻找丁太升自己写过或者唱过什么有名的歌,结果没找着,他自己早年写过一首叫《两千五百年》的歌,但也没火起来,歌词还被一些人说过写得不太好。
丁太升主要的工作经历是在 “摩登天空”里负责策划推广这类工作,离实际的音乐创作和演唱核心工作挺远的。
丁太升的“乐评权威”面具,正在网友的深扒下层层剥落,中专学历、农校毕业的背景本非原罪,但当他用“星二代”“靠爹妈”羞辱谢霆锋演唱会时,自己那首被嘲“废话文学”的《两千五百年》却成了绝妙反讽。
他仅有的3首歌曲里,全网播放量不及他骂人视频的零头,而他音乐平台的粉丝连10W都没有,在网易云音乐上甚至不足3000。
《两千五百年》这首歌听起来就是人在左耳嘶吼般唱歌,右耳时有时无的人声,吉他声在左耳,鼓声在右耳,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大家感兴趣可以听听看。
他的“毒舌”更像精准碰瓷,在节目中骂哭萨顶顶“像一个漂亮女生脸上涂了 5 厘米的粉”,批说唱歌手VAVA的作词“空洞”却被反怼“你懂说唱吗”。
连戴荃的国风神作《悟空》都被贬为“烂歌”,气得原唱直接发文:“苟延残喘博眼球的网络乞丐!”
这些争议背后,是丁太升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靠拉踩顶流收割流量,七年被封号七次仍不改套路,毒舌是综艺导演设计的传播心理学罢了。
而大张伟在《吐槽大会》中对他直接终极暴击:“您一天能拉黑1000个网友,这本事娱乐圈独一份!”
一个没什么创作成就、也没有成名音乐作品的人,能不能这样公开、尖锐地批评一个作品拥有海量听众基础的成熟音乐人?
评论音乐本身没问题,个人审美不同很正常,但如果一个自己连一首拿得出手的歌都没有的人,老是指责有作品的歌手“不行”,很显然这是为了流量的“碰瓷”,这就是大家为啥那么认同大张伟那句评价的原因了。
丁太升现象撕开了乐评圈的遮羞布,当专业话语权掌握在无作品者手中,批评究竟是为艺术把关,还是流量生意?
刀郎的火,是人民用耳朵投票的结果,而丁太升们却活在自我构建的鄙视链里,把大众审美贬为“土味”,将文化共鸣曲解为“低俗”。
这种傲慢在海外同样引发反思。《滚石》杂志曾指出:“健康乐评应多维度论证,而非简单贴标签。”反观丁太升对《罗刹海市》的贬低,既无视其融合广西山歌、昆曲的非遗创新,更忽略歌词对《聊斋》的现代重构。
毕竟能带动《西游记》《菜根谭》经典热销的作品,岂是“第五等级”能概括?丁太升骂遍顶流的勇气,要是分一半去写歌,早拿格莱美了。
刀郎的演唱会场内有着万人合唱《罗刹海市》的声浪,而丁太升的直播间里弹幕刷满“代表作呢”的嘲讽,这场闹剧,终让大张伟的预言照进现实,靠骂人镀金的“权威”,终会被真相扒下底裤。
或许丁太升该听听戴荃的忠告:“音乐是让人感受的,不是用来撕的。”当《罗刹海市》全网播放量突破400亿时,那些靠“网络乞丐”博眼球的噪音,早已被时代的声浪淹没,毕竟历史早给出答案,能被人民记住的,永远是唱进心里的歌,而不是骂出口的唾沫。
参考资料:
红星新闻《林志炫《歌手》舞台演绎《悟空》被丁太升说是“烂歌”,原唱戴荃回应:挺无聊的》
《音乐人丁太升:刀郎的《罗刹海市》讽刺了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