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狂飙飞车》自上映仅六天,便凭借卓越的品质斩获了良好的口碑与可观的票房表现。豆瓣评分稳定在8.5分,差评率仅有1%,且超过86%的观众给予了四星及五星的高分评价。票房方面,电影正向1亿元人民币大关冲刺,预计最终票房有望超越《新·驯龙高手》,虽然暂时位列年度票房第二,仅次于《碟中谍8》。
这部作品几乎将所有镜头都聚焦在F1赛场,堪称纯粹的赛车电影。其英文片名直白地叫做《F1: The Movie》,而中文片名“狂飙飞车”则更多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赛车题材本身在国内属于小众领域,通常受众有限,排片和票房表现也难以突破。毕竟,中国观众对好莱坞大片的审美已趋疲劳,漫威、DC等超级英雄电影都难以持续创造票房神话。《F1:狂飙飞车》能够获得不俗的成绩,完全仰赖其过硬的电影品质。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便是三种截然不同的爽感体验。若用四字总结,就是“爽就完了”。影片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肾上腺素,刺激的赛场镜头令人眼花缭乱,同时又能带来大量内啡肽的分泌,让人观影后心情愉悦。
首先是剧情和角色塑造带来的爽感。电影将赛车竞技与人物命运巧妙融合——一个排名垫底、濒临出售的车队实现绝地反击,一名多年低迷的老司机重燃斗志,以及年轻车手的热血成长。无论是赛场上的拼搏精神、60岁大叔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还是“为什么要回来”的反复提问,都传递出对赛车的深切热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笑容满面的形象与角色完美契合,赋予银幕外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二种爽感则来自观众视角的赛场体验。看着F1赛车疾驰追逐,轮胎摩擦迸发火花,赛车失控滑入沙地的惊险瞬间,以及空中翻滚后的死里逃生,刺激感爆棚,令人肾上腺素飙升。
第三种爽感源于车内视角。影片通过推拉摇移的镜头捕捉赛车手的特写和第一视角疾驰场景,带来极强的沉浸感。虽然拍摄手法并无革命性创新,但这种爽感却前所未有强烈。更令人震惊的是,至少目前中国导演尚未能拍出如此水准的赛车电影。
之所以难以复制《F1:狂飙飞车》的品质,核心原因在于耐心与实力的缺失。
拍摄一部如此高质量的赛车电影,最难解决的并非剧本或演员,而是技术层面的难题。虽然用跟拍车、航拍无人机或赛场大吊车捕捉外部镜头较为常见且易于实现,但当赛车速度达到每小时300公里时,跟拍车根本无法紧跟其后,这便是技术瓶颈之一。
更为关键的是车内镜头的拍摄技术。影片要求达到IMAX级别的画质标准,普通GoPro或单反相机虽轻便安全,却无法满足技术需求。网络上曾流传误传,称电影用苹果手机改装拍摄,事实完全相反。剧组花费数月时间,重新研发改装多款专业摄影机,最终打造出25台全新摄影机,用于拍摄车内视角。这种投入和耐心,国内电影制作团队几乎无法企及,制片方更难理解为何要斥资巨额定制设备。
据外媒报道,《F1:狂飙飞车》制作成本高达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亿元,这在任何类型电影中都是极其罕见的投入。单单技术实现这一关,在国内便难以跨越,只能依赖替代方案,导致作品难以达到如此高的品质。
此外,电影工业化流程的成熟度也拉开了巨大差距。郭帆导演虽极力推崇电影工业化,其作品《流浪地球》系列在叙事和制作效率上明显向好莱坞靠拢,但与《F1:狂飙飞车》的精细程度相比,差距依然明显。
《F1:狂飙飞车》的拍摄可谓不惜工本。摄影团队将一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F2赛车拆解改装,内置大量摄影设备以获取最佳画面。这在国内几乎无法想象。此外,影片全部在真实赛场实地拍摄,并邀请现役赛车手参与,调度复杂,时间安排紧凑,这一切依托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与完善的后勤保障,保障导演的每一项需求。
反观国内电影,即便是热衷越野赛题材的《飞驰人生》系列,也未能真实呈现赛场氛围,往往依靠特效和戏剧化处理来弥补现场感。
目前国产电影产业普遍缺乏这种底气和勇气。如今的国产电影多依赖话题和明星效应来实现票房,陈思诚打造的多部作品及即将上映的《恶意》即为例证。没有投资者愿意承担亏损风险,片方也更看重演员阵容以确保项目顺利立项和融资。
虽然《F1:狂飙飞车》由布拉德·皮特主演,但其成功显然不是靠明星光环,而是凭借电影本身的品质征服观众。国产电影无法投出10亿元以上的巨额预算,原因是他们“输不起”——这种顾虑源自于中国电影市场仍高度依赖国内单一市场。
好莱坞电影面向全球市场,庞大的票房潜力支撑了它们敢于投入数亿美金制作高成本电影的底气。以《F1:狂飙飞车》为例,目前中国票房尚未突破亿元人民币(约合1000万美元),但全球票房已累计超过1.5亿美元。即便投资2亿美元,也具备良好的回本和盈利前景。
悲观地看,在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下,未来十年甚至十五年内,恐难有中国导演能够制作出媲美《F1:狂飙飞车》质量的作品。只有当中国电影真正走向国际大舞台,融入更成熟的工业体系,方能拍出如此极致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