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以法之名》自《长安的荔枝》完结后紧接播出,迅速填补了央视的空档,这无疑解决了其燃眉之急。凭借着平台的影响力,剧集的收视率表现相当强劲,尤其是主演张译与蒋欣的观众缘,进一步提升了剧集的关注度。
然而,尽管播出过半,剧集的口碑却始终未能达到预期,甚至有不少观众反映剧情节奏过于拖沓,乏力无趣。如果你看过《人民的名义》,你会更容易发现这部剧与经典的差距——不仅仅是剧情推进缓慢,女主角的形象塑造同样存在问题,她的性格设计过于不讨喜,仿佛专门为衬托男主角的英雄形象而存在。这种设定让许多人感到失望,若想突破8分的评分,恐怕依旧任重道远。
除了剧情和角色设计,广告植入的问题也成为了该剧被诟病的另一大焦点。在如今的电视剧中,广告植入已成常态,甚至在一些主旋律正剧中也屡见不鲜,但如何处理植入的“度”显然成为了许多剧集的难题。《以法之名》无疑是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广告植入过于频繁且毫不遮掩,严重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
例如,剧中兰景茗与洪亮的岳父江旭东对话时,本应是一场充满紧张氛围的“保护伞”碰面,结果却被外孙女豆豆突如其来的出现打破了节奏,更糟的是,她顺手拿走了桌子上的某品牌坚果,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叹:原来这一切的目的就是为了植入这个产品!此类植入打破了剧情的紧张感,显得格外突兀。而且,由于整部剧的滤镜偏暗,包装袋鲜亮的颜色每次出现都格外吸引眼球,仿佛所有镜头都围绕着这个广告进行。
此外,剧中另一常见的广告植入品牌——“某鹏特饮”,在江旭东与严立诚羽毛球对话时出现在桌上,虽然场景符合,但过多的饮料瓶摆放显得过于刻意。每个座位上都摆着饮料,难道就没有人喝矿泉水?广告植入不应过度显眼,它应该自然而然地融入剧情,而不是让观众感受到强烈的违和感。
不仅如此,“某师傅红烧牛肉面”也在剧中亮相。剧中不靠谱的员工们在吃泡面时,确实显得很有生活气息,但镜头对泡面的过度关注,仍然让人感觉植入痕迹过重。显而易见,剧组对于这种大众品牌的频繁曝光显得有些过于执着,几乎让观众每时每刻都在提醒“这里有广告”。如此反复的植入,观众难免产生反感情绪。
更为荒唐的是,在陈胜龙与手下们聚餐时,桌上的“海某捞蘸料”被反复特写。这一细节,虽然可能是为了塑造人物“接地气”的形象,但现实中,作为集团董事长的他,不至于在豪华别墅里与手下们分享价格低廉的蘸料。这种违和感不仅削弱了人物形象,也让人质疑剧组的植入逻辑是否真的经过深思熟虑。
同样,剧中还频繁出现了酒的植入,乔振兴在砸冰窟窿前灌下的酒、郑雅萍聚餐时的啤酒和白酒,镜头对品牌的特写简直比对人物本身的拍摄还要用心。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过度的植入让剧情和广告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以至于看剧时,大家甚至分不清哪些是剧情,哪些是广告。
此外,汽车广告的植入也十分突出,尤其是在张译饰演的洪亮开车时,镜头刻意突出车标,仿佛在强调这辆车的品牌。剧方似乎忘记了观众的主要诉求是欣赏剧集,而非不断被各种广告干扰。
如今,国产剧中的广告植入愈发肆无忌惮,观众为了避开片头片尾的广告可能会选择VIP会员,但剧集内的产品植入却让人无法逃避。这些毫不掩饰的广告,大量占据了剧集的时间,剩下的才是剧情内容。尽管商业价值对电视剧制作至关重要,但如果剧集失去了观众的共鸣和良好的观剧体验,口碑和收视的双赢便成为奢谈。
特别是像《以法之名》这类主旋律法治剧,内容严肃沉重,过多的广告植入不仅影响剧情的氛围,也让整个观剧过程变得乏味。因此,希望剧方能在接下来的更新中,减少广告植入的频率,更多地关注如何讲好故事,让剧集真正回归其应有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