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一口气看完了《无限超越班》第三季的收官之作——第12期,心情复杂难言。这档节目从开播起就话题不断,本以为最后一集会平平稳稳地画个句号,结果没想到临近结束竟然翻出这么多乱子,活生生把收官变成了修罗场。
这一期请来了刘涛、郝蕾、吴镇宇和尔冬升四位导师,每人带队拍摄一部短片。规则非常直接:制片人会根据演员在短片中的表现,决定谁能拿到新项目的入场券。但仔细看,这场比赛其实不仅是对演员的考验,更是在为导师们的执导能力打分。毕竟短片从剧本到拍摄都是导师亲自操刀,演员的表现也得依赖导师的指导。如果影片质量不佳,演员演技拉胯,实际上就是在暗示导师们的水平不过如此。
在这种你赢我赢大家赢,你输我输大家输的微妙氛围里,平时嘴毒的导师们竟然突然开启了“互夸模式”。郝蕾夸刘涛组拍得细腻,刘涛又回敬郝蕾组很有深度,现场气氛顿时温馨得像过年吃团圆饭,和乐融融。
然而,这份表面的和谐没持续多久,暗潮涌动的竞争悄然爆发。最激烈的火药味集中在郝蕾组和吴镇宇组之间,甚至连李诚儒和制片人王锦也卷入了争论,几个人各执一词,吵得不可开交。原本应该温馨收尾的节目,硬生生变成了辩论赛现场,令人既看得过瘾又摸不着头脑。
---
郝蕾组的表现和争议
郝蕾组选拍了《岁月如诗》里的一个片段。没看过原剧的观众光看这段表演,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剧情讲述的是父亲身患绝症的悲伤故事,本该催泪的桥段,却让人看得心平气和,既不觉得精彩,也说不上差劲,就是很平淡,完全没有触动泪点。
一般来说,生离死别的情节只要演员演得到位,观众很难不感同身受。可这段戏里,饰演儿子的颜安虽然眼泪流了不少,却总给人一种用力过猛的感觉。面对父亲病重这种沉重题材,他的表演不但没有激起观众的共鸣,反倒让人觉得别扭、不自然。
制片人王锦第一个发难,直言颜安的哭戏太做作,不真实。他举了自己父亲去世时的例子,说自己当时压根没时间哭泣,全想着怎么撑起这个家。王锦的话一出口,现场气氛立刻变得紧张。
其实,面对亲人去世,有人会崩溃大哭,也有人选择坚强忍耐,这些情绪反应都正常,没有绝对标准。关键是颜安没能通过演技把情感传递给观众,他不是不能哭,而是没哭到点子上,观众无法真正代入他的角色。
作为颜安的导师,郝蕾当然得站出来帮腔。她解释说,短片时间有限,颜安只能通过情绪爆发来展示演技。但这番辩护反而暴露了颜安演技上的短板——一场哭戏不仅没为作品加分,反倒成了被吐槽的重点,这无疑说明了问题。
更出人意料的是,李诚儒也插进了这场争论,他直指王锦是因为过去的私怨才针对颜安,算是“公报私仇”。不过,这种说法多少有点牵强,把私人恩怨掺进专业评价,反而显得争吵没啥说服力。
---
吴镇宇组的原创短片及回应
另一边,吴镇宇组拍的是一部原创短片《私人派对》,和其他组翻拍经典片段不同。故事完整、剧情紧凑,不少观众看后觉得这组当之无愧是最佳。
然而,郝蕾突然跳出来给演员们泼了盆冷水,批评他们“艺术素养不足”,演得太失真。奇怪的是,她只指责演员,却没有提到作为总导演的吴镇宇。毕竟成片的质量由导师最终把关,如果吴镇宇觉得表演不好,根本不会放出来。
郝蕾这句“艺术素养不足”模糊又空泛,没有具体指出问题,也没给出任何改进建议。比起王锦对颜安的批评,显得更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都是同行导师,她为什么偏要唱反调?
有人猜测,这可能是因为王锦之前批评过郝蕾组,让她心里憋着一股火,这次趁机发泄。也有人觉得,《私人派对》里某些情节戳中了她的雷点,才导致她情绪失控。不管原因如何,郝蕾这次的反应实在太冲动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批评,吴镇宇反倒显得从容自若,嘴角还带着一丝意味深长的冷笑,显然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毕竟做艺术创作,能过得了自己这关,有时候比迎合所有人的口味更重要。
不得不说,吴镇宇这次确实表现出色,他的短片启用了众多演员,让每个人都有展现的机会。在竞争激烈的演艺圈,这种公平的舞台非常珍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分辨出谁是金子,谁是沙子。
---
随着这场纷争的落幕,《无限超越班》第三季也正式结束。回顾这一季,既有惊喜,也充满争议和遗憾。至于下一季,又会带来怎样的新故事和话题呢?只能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