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孙俪分享她写了第140遍的隶书心经时,谁能想到,下面的评论区居然变成了热闹的“嘲笑场”?
这件事儿透着些许不协调的味道。孙俪,几乎没有什么负面新闻,事业和家庭都打理得妥妥当当,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一项爱好,结果却被一条调侃的评论推向了风口浪尖。那句话既刻薄又带点俏皮,仿佛一根针,刺破了某种微妙的氛围。它不仅仅是在评价孙俪的书法水平,更像是在质疑:你这么个演员,怎么不专心拍戏,反而跑到这里来“作秀”?
人们常说,明星发什么东西,背后总有精心的设定和流量计算。可要是这套逻辑放在孙俪身上,好像就显得有点不成立。毕竟,从2025年开始,五年下来,写了140遍隶书。要知道,对于这种大尺幅的书法作品,每一遍都得花上好几个小时的时间,这背后所代表的是实打实的耐心和时间。而且,孙俪的日常生活绝不轻松,拍戏、带孩子、经营家庭,哪一样不需要耗费心力?能把练字这件事像吃饭喝水一样,硬是挤进日常,这显然不是简单的“作秀”能解释清楚的。
孙俪曾说,写字对她来说是一种调节。当她拍摄那些情感极为复杂的哭戏时,她会用篆书来平静内心,缓解情绪;而拍完耗费巨大体力的打戏后,她则会练练行草,把那股疲惫和躁动都甩进墨池里。原来,她练字并不是为了成为一位书法家,去和别人比高低,而是作为她演艺生涯的一部分,用它来调节自己内心的波动,保持平静。这是一种修行,也是一种让自己保持清醒、稳定的方式。
所以,当大家放大镜一样去挑她字的每一笔每一画,甚至嘲笑她的字“没有灵气”时,从一开始就站错了立场。我们常常把一切都看作是“作品”,好像它们必须要有某种标准,要能与别人比较、评定优劣。我们习惯了明星光鲜亮丽的舞台形象,就以为他们生活中的每一点坚持,也得是追求震撼或者技术的突破。若是没达到那个标准,就会被认为是在“作秀”或是“人设”。这种心态,反而更像是在反映我们自己的浮躁和焦虑,而非评价孙俪本人的真实情况。
这种心态,其实和孙俪的生活状态是相通的。前不久,她和邓超刚刚庆祝了结婚15周年纪念日。她发了一篇简短的感慨文,里面没有夸张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秀恩爱,都是一些贴近生活的小细节:邓超送了她一对球拍,俩人现在都迷上了运动;没工作的时候,他们一起送孩子、散步、喝咖啡、和路人聊聊天。她还提到,邓超说他喜欢上海,希望能在这里慢慢变老。那种感觉,实在又温暖。对于他们而言,感情已经不需要通过秀恩爱来证明,而是更像是一种深厚的、平实的陪伴。
这种平实,也体现在她的事业上。从《玉观音》一炮而红,到《甄嬛传》成为经典,再到后来的《芈月传》和《那年花开月正圆》,孙俪一直在踏实地走着自己的路。最近的几部作品,虽然剧本和口碑有些争议,但她的演技和业务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她总能在喧嚣中找到自己的那片安静角落,无论是在书桌前的砚台旁,还是菜园子里的一小畦青菜,或者瑜伽垫上的深呼吸。
所以,再回头看那场关于书法的风波,突然觉得一切都明了。把孙俪和徐静蕾相比,本身就有些不公。徐静蕾从小就学习书法,作品里透出潇洒自然的个人风格;而孙俪是“半路出家”,把练字当作一种静心的方式,追求的更多是心境的宁静。她写的隶书与徐静蕾的行书,风格迥异,怎么能拿来比呢?
生活中,有很多事不必分个高低对错。我们常常希望别人是完美的,是全能的,最好每一方面都做得无懈可击。但实际上,生活恰恰允许我们不完美,允许我们去做那些看似无用但让自己内心感到愉悦的事。孙俪的字,或许没有那么出色,但她坚持写字的这份“笨拙”,正是她用来平衡自己内心的方式。这种踏实、从容的心态,正是她在忙碌的生活中,面对外界纷扰时那种独特的、从容不迫的气度。
在这个人人急功近利、总担心被落下的时代,孙俪的这种松弛感,恰恰是一种难得的宝贵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