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一个外国影片在中国的电影界掀起了轩然大波,其影响力犹如原子弹在影坛爆炸。这部影片正是前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战争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虽然影片本身是在1972年完成的,但仅用一年时间,它便被引进中国,并迅速成为当时观众热议的话题。早期参与影片译制工作的北影艺术家们,正是在此时首次欣赏到了这部电影。
1977年,随着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访华的到来,相关部门决定让这部已经译制好的影片与另一部由几乎同一创作团队制作的电影《桥》一起在中国放映。影片上映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尤其是在那个文化相对封闭、单调的年代。《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不仅带来了激烈的谍战、枪战、打斗、爆破等紧张元素,也蕴含了丰富的亲情与革命浪漫主义情感,这使得中国观众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产生了深刻的震撼和触动。
除了在影院播放外,这部影片还在全国范围内的机关、工厂、学校、农村以及露天场地等多种地方进行放映,几乎覆盖了社会各阶层。笔者也曾在大马车店院子里观看过露天放映。影片的宣传也无所不在:从海报、电影杂志、各类连环画到电视播映、广播录音、影片主题曲的唱片等,多渠道的推广让这部电影迅速进入了千家万户。影片中的经典台词——如“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要来了。”“我要放大一张我表妹的照片。”“党卫军少校先生,我们要做的正相反!”等——很快成为大众口头禅,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记忆。
1979年底,我国举办了南斯拉夫电影周,并特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和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作为团长,带领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访华。代表团先后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展开活动,每到一地,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涌向他们的“瓦尔特”英雄,并齐声高喊“瓦尔特!瓦尔特!”。巴塔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热情与敬意。当时中方原本安排由北影演员鲁非负责接待团长,但由于鲁非因电影《不是为了爱情》拍摄工作未能脱身,接待工作由北影剧团团长陈强代替。时任文化部部长黄镇出席了电影周的开幕式。
此次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还在上海访问了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组,参观了上海电影译制厂,并观看了巴塔出演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伊万角色的相关片段。在上译厂,配音演员杨成纯、邱岳峰、程晓桦等现场演绎了影片对白。巴塔在访华过程中还提出了与中国合作拍摄电影的意向,甚至有中国商人曾提出与他合作拍摄《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三十集电视剧。然而,遗憾的是,直到巴塔去世,他的愿望未能实现。
与此同时,《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一些经典拍摄地点,如清真寺的大钟、手工艺品街、俯瞰萨拉热窝全景的炮台高地等,仍然保存完好,吸引了大量游客,尤其是来自中国的观光客,前来参观和留念。时至今日,这座城市和影片依然紧密相连,成为了中国观众心中的永恒记忆。正如影片最后冯·迪特里施所说的那句台词:“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流转中,瓦尔特依然是中国观众心中的英雄。而巴塔的名字也早已成为一代人心中无法忘却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