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市场的低迷让王晶,曾经的香港电影商战大佬,选择了转行投身自媒体行业。在这个新领域里,他时常回顾过往岁月,畅聊电影圈的八卦轶事。他谈论周星驰、刘德华以及香港电影的辉煌历史,几乎每次发声,都会让影迷感受到一阵阵怀旧的冲击——这些话题就像是电子版的“榨菜”,让人津津乐道。
由于他与内地娱乐圈保持距离,王晶既非偶像派,也不依赖资本资源的扶持,所以他敢于大胆发声,对同行进行尖锐批评。他丝毫不避讳,说话风格直白且尖刻,甚至对票房不佳的电影《酱园弄》毫不留情地点评,指责陈可辛“既要又要”。他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用这种方式获得了不错的流量,成为了自媒体上的一颗新星。
然而,正如古话所言,“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王晶的视频内容虽然吸引了不少眼球,但也因此逐渐变得更加极端。在最新的一条视频中,他将焦点放在了《赌神》的创作历程上。当被问及《赌神》打破香港票房纪录的那个晚上,王晶的回答令人惊讶。他说:“其实,我当时就有心理预期,所以并没有太大感受。”
随即,他又提到另一部经典——《古惑仔》,他说:“反而是《古惑仔》的首个午夜场大爆,我们特别开心。因为当时大家都看不好,只有我们自己看好。”这种态度显然很难让人理解。《赌神》无疑是王晶最为骄傲的代表作之一,票房与口碑双丰收,最终赚得3700万票房;但与此相比,虽然《古惑仔之人在江湖》1996年上映,取得了2100万票房,影响力也非凡,但其导演刘伟强却并未被王晶视为“合作的英雄”。
仔细琢磨,王晶的心思并不难猜测。虽然《赌神》票房辉煌,但王晶不过是执行导演,而出品方则是向华强的永盛公司。再者,香港电影黄金年代的节奏是“快、好”,《赌神》大获成功后,刘镇伟迅速推出了一部恶搞的《赌圣》,意外地获得了4100万票房,直击王晶的脸面。然而,《古惑仔》就不一样了。在1991年,经过多年的资本积累,王晶成立了晶艺电影公司,推出了《伊波拉病毒》、《赤裸特工》等一系列III级电影。《古惑仔》系列正是在他的公司出品,所以他对这部电影的感情更为深厚,可以说这部作品给他带来了更多的荣光。
从入行至今,王晶已经参与了超过175部电影的制作。当被问及最为满意的三部作品时,王晶回答得颇为低调:“没有特别满意的作品。”他将标准调整为“做得用心,和团队的合作愉快”,最终选出了《追龙》、《鹿鼎记》第一部和《龙在江湖》。
然而,真正引起争议的是他对电影学院的看法。当被提问“为什么还要设立电影学院,开设四年学制”时,王晶立刻回应:“笨人多。”他似乎在质疑电影学院的存在,并毫不客气地表示:“电影学院那些老师,哪一个在电影界能成功?如果他们真那么厉害,为什么不去拍电影,而要去教书?”他还回忆起自己在《导演请指教》节目中与一位电影学院的导演发生的口角。
这样的言论显然引发了不小的波澜。首先,王晶的这番话对电影学院的老师们构成了严重的侮辱。他忽视了教育工作者在电影理论和实践传承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否定了他们培养出色导演的可能性。王晶的逻辑漏洞百出,“他那么厉害,他就不会去教书了”这句话,本质上是在否定教育岗位的价值与意义。电影理论教育并非仅依赖实践经验,很多电影大师在学术领域有着深厚的积淀,他们通过教授与研究,培养了无数优秀的电影人才。
王晶的言论不仅伤害了电影学院的教师,也让一些在这些学府任职的电影人感到不满。例如,侯克明导演依然在北影担任教授,谢飞导演在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创作,田壮壮导演也依旧活跃在电影教育一线。李安导演更是在纽约大学电影系担任教授。这些导演和教育者凭借个人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早已在电影界占有一席之地。王晶是否意识到这些学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与自己在电影创作上的价值和视野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呢?
王晶无疑是一位深谙商业电影之道的商人,甚至不惜放下“艺术家”的高位,直言拍电影的终极目标就是赚钱,保持电影的盈利和创作团队的基本运转。他对这种身份丝毫没有隐瞒,并且欣然接受。然而,这种对商业成功的偏执追求,却让他忽视了电影创作的艺术性和电影教育的重要性。他的言论,无疑是对艺术的漠视,对教育者的不敬,甚至对同行的不公。
王晶的电影理念中有着强烈的铜臭气息,他对电影艺术的敬畏心远远不够,这也让他陷入了商人与艺术家的两难境地。虽然他可以继续拍摄商业片、打造网络大电影,甚至通过“自媒体”回顾昔日的辉煌,但他不该忘记电影不仅仅是赚钱的工具,它更承载着一种文化使命和艺术传承。而作为一位资深电影人,王晶不应当忘记自己曾经的初心,尊重电影教育,尊重那些为电影艺术奋斗的先行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