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澜,身为一位笔耕不辍的作家,经历了四十多年的电视制作生涯,还写过不少书籍。但他的家族背景和个人经历,鲜少有人知。尽管在其广受欢迎的深夜谈话节目《今夜不设防》中,蔡澜曾邀请过各路明星聊人生百态、风花雪月,他对自己出身和家庭的叙述却总是避重就轻,很少提及。
不少人以为蔡澜的背景和家族缘由全被他自己刻意忽略,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与六叔邵逸夫有着深厚的交情,外界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他18岁时留学日本的经历和与邵氏合作的日子。然而,蔡澜的家族历史,跨越广东、南洋与香港,恍若一部百年传奇,值得回顾。
蔡澜年轻时,曾一度四处流浪,沉迷于旅行,尤其热衷于南洋的那些神秘角落。这份“野马性格”,显然是遗传自他的父亲——蔡文玄。蔡文玄曾为邵氏兄弟拓展南洋市场,早年他辗转于汕头、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除了为生计奔波,也是在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
蔡文玄原籍广东潮安县,家族曾有橘园,虽然家境并不显赫,但蔡家一向重视教育,蔡文玄从小便博览群书。年轻时,他曾考取天津南开大学,但因家境贫困不得不中途放弃学业,投笔从戎。退伍后,蔡文玄选择留在汕头。后来,由于他四哥的政治遭遇,蔡文玄只得离开故土,先赴新加坡探望哥哥,再前往马来西亚,最终意外地在柔佛州一所小学担任校长,这也为日后与邵逸夫、邵仁枚兄弟共同踏足电影业埋下了伏笔。
1929年,蔡文玄返回新加坡创办了画室,替商家绘制电影海报等宣传品。因为作品颇受好评,他的一张名片竟成为了与邵氏合作的桥梁。正是凭借这一名片,蔡文玄得以接触到邵氏兄弟的海星公司。此时的海星公司正处于起步阶段,急需人才,蔡文玄便被聘为职员,负责制作电影宣传品和处理文书工作,同时也兼任戏院的经理,最终全家住进了公司后院。
随着海星的逐步发展,蔡文玄的工作也愈加繁忙,但他长期的胃病问题让他最终选择辞职。有些人说,是由于工作过于辛苦,蔡文玄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身心俱疲;也有人认为,蔡文玄始终难以适应当地的生活,常常思乡心切。无论如何,蔡文玄在翌年便回到了汕头,转而做起了教育工作,还创办了杂志。这期间,他与同校的洪芳娉结缘,最终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
洪芳娉的家世要比蔡文玄优越得多,她的父亲是县太守的师爷,算得上是书香门第。然而,她的父亲却十分保守,认为女子无需深造,早晚要嫁人。洪芳娉小时候虽然聪慧过人,却只能被限制在深闺待嫁。直到9岁那年,一位商贩的炫耀让她产生了极大的反感,于是她关上房门绝食抗议,最终获得了上学的机会。
尽管洪芳娉成绩优异,用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小学课程,但她的父亲仍然拒绝为她支付中学学费。于是,洪芳娉决定自力更生,边上学边做兼职,甚至通过手工艺品的制作赚取生活费。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敏锐的商业眼光,她最终成为了一名教师,并且因理财得当,积累了丰厚的财富。
洪芳娉性格乐观,晚年时常提起自己有五个儿女。可大家知道,蔡澜实际上只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共有四个兄妹,哪来第五个呢?洪芳娉笑着解释:“那位儿子叫钱仔,他从不发声,总是最听话。”这豁达的心态,也许正是她能毅然决然地与蔡文玄一起踏上新加坡创业之路的原因。
然而,蔡文玄的离世让整个家族陷入了沉寂。1995年,蔡文玄在90岁生日当天去世,蔡澜的母亲洪芳娉也逐渐对外界失去了兴趣,几乎不再与人交流,直到12年后,她在98岁高龄时去世,留下一段不为人知的家族历史。
蔡澜是蔡家三子,也是唯一在新加坡出生的孩子。他的名字原本定为“南”,意在象征南洋出生,但后来因同名者太多,改为“澜”。没多久,新加坡便被日军攻占,而蔡文玄依然在电影院工作,身为中文部经理的他被派往大华戏院担任经理,蔡澜的家人也因此住进了戏院的旁边小房间。
正因为从小生活在电影院中,蔡澜自然对电影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他常常浸淫于父亲购回来的翻译文学作品,逐渐培养了广泛的兴趣。尽管他对学业兴趣不大,但父亲的文学素养却深深影响了他。蔡文玄不仅学会了马来语、爪夷文等地方语言,还参与了马来电影的编剧工作,成为了当地电影文化的引领者。
蔡澜在中学时便开始尝试写影评和散文,期间也交了不少女朋友,甚至迷上了摄影,为女友拍照并在家中设立暗房。虽然当时他并没有积攒什么财富,但他的稿费往往会用来和朋友们一起去夜店,享受年轻的乐趣。直到18岁,他决定去日本留学,原本计划去巴黎学绘画,但母亲担心他可能酗酒,最终将他的留学目的地改为了日本。
多年来,蔡澜的母亲一直为他操心,尤其是在他逐渐成家立业后,母亲依然不时催促他结婚。蔡澜也在邵氏与台湾电影公司合作的过程中,遇到了日后的妻子——张琼文。张琼文与蔡澜相识多年,了解他的性格,最终两人结为夫妇。
不过,不管怎么说,蔡澜家族的经历远不止于此。这段穿越时空的家族故事,无论是在乱世中的坚韧,还是在岁月中的风骨,都成为了蔡澜不懈追求艺术与文学的根基。直到今天,蔡澜已经离世,但他的家族故事与精神将继续在后人心中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