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戏已塌,猛男已去。”
随着好莱坞传奇硬汉Michael Madsen的离世,这位不为大众熟知的演员却以其强烈的个性和表演风格标志着一种时代的终结。他在《落水狗》、《杀死比尔》和《八恶人》中以其“地狱般的皱纹脸”令人印象深刻。尽管他并非超级明星,却在观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狠味”印象。如今的好莱坞,是否还有人敢于如此拍摄?
7月3日,Madsen的去世迅速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然而,这样的消息并没有引发热烈的追悼会,反而是无数“致敬发言”,仿佛在提醒世人,他的风范早已在时代的潮流中消逝。Madsen的退出不仅仅是某位配角的谢幕,而是一个“中低成本、强风格演员”时代的结束。
如今的好莱坞,对演员的要求愈加苛刻。而这一类中低成本的演员,正如Madsen,已难以立足。他没有流量明星的光环,没有庞大的粉丝基础,也不适合走红毯。然而在银幕上,他却自带气场,哪怕身处角落,也能轻松压下全场。
回想那个“导演凭胆量,演员靠气场”的时代,Madsen就如同一道完美的配菜,虽然不被主打,却缺了他,这道菜便显得寡淡无味。现在的好莱坞,一切角色都要求可以衍生、变现,甚至适合进行短视频剪辑。“狠人”角色因其复杂性和难以量产,不再受市场青睐。Madsen从不演讨喜的角色,在如今这个算法主导的时代,这无疑是一种票房的原罪。
Madsen作为昆汀·塔伦蒂诺的御用演员,其离去象征着昆汀体系的老化。这并非意味着暴力美学已无出路,而是再也没有人能如他一样演绎得如此肮脏、狠辣且真实。
并非观众的口味变了,而是市场的环境不再允许这样的角色存在。现在的电影角色太过干净,连坏人也需穿上Prada,反派也要掌握情绪管理。Madsen那种一开口便带有烟味、低头便有命案既视感的狠角色,早已不被市场接纳。
如果他在今天出道,恐怕连绿幕的机会都没有:“你的个性太明显了,这对AI后期来说是个噩梦。”“你的皱纹太难处理了,去医院打点胶吧。”试想一下,若他参与漫威电影制作,导演或许会说:“来,微笑一下,跟随宇宙观的人设走一遍。”而Madsen可能会无奈回应:“我这张脸,只能演地狱分区的管理员。”
在当今好莱坞,还有谁能接受一个“没有滤镜、没有人设、只有气场”的狠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