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玉兰奖颁奖典礼结束时,刘亦菲却频频登上热搜,原因只因她在提名晚宴中出席,却未能出现在颁奖典礼的场合。从《玫瑰的故事》剧组的整体表现来看,唯独缺少了她的身影,令人瞩目。随之而来的网络评价却宛如潮水般涌来,一些网友激动地咒骂,她被指责为“输不起的傲慢大小姐”。
有关于她缺席的种种细节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描述得声情并茂,不禁让我联想到不久前的赵丽颖。在《酱园弄》剧组的宣传中,由于缺乏与他人的互动,她也遭到了关于人际关系差和情商低的指责。这两位女星的境遇何其相似,她们究竟凭什么要按大众的期待来生活?
从15岁踏入演艺圈至今,刘亦菲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22个春秋。22年,足以让一个少女蜕变为女性,足够她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她经历过演技的质疑,受到过“花瓶”的非议,承受过无数的流言蜚语。然而,她同时也获得了无数荣誉,演绎过众多经典角色,拥有过无数高光时刻。
在这样的历程中,她是否真的会因一个奖项的得失而愁眉不展?那些口口声声说她“输不起”的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已经获胜够多了”这一深意。让我钦佩的是刘亦菲早前在采访中提到的:“我不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赞美而去做事情,我之所以创作,是因为热爱、能力和才华。”
她还强调过:“我不在乎他人意见,也不急于去解释,我依然相信作品的力量。”对刘亦菲而言,奖项的获得或失去显然不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她更在意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她懂得什么对自己来说最为重要,什么又是可以轻易放下的。她已经超越了依赖奖杯来证明自身价值的阶段,因为她的价值并非外界的评判所能定义,而是源于自己内心的认知。
公众的愤怒,实际上反映了刘亦菲和赵丽颖并未遵循社会的“潜规则”。在我们的人生字典中,努力与圆融往往被视为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而刘亦菲和赵丽颖则选择了不同的方式,直面自我,活出了自己的姿态。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是要顺从,要合群,要迎合大家的预期。因而,当看见有人敢于打破这些“规则”时,心中难免存有一丝愤怒。然而,刘亦菲的出色之处在于,她早在青年时期便与自己达成和解,并愿意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选择缺席活动意味着,必然要接受随之而来的质疑与批评,甚至未来的资源和机会可能会受到影响。
在这些选择中,她表现出了无比的勇气。那些声称艺人应承担公众责任的人,真应反思一下,何时才是将“应该”二字来束缚他人的年代?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包括选择不参与某些活动的自由。刘亦菲的这一选择,恰好展现了她对自身重要性的认知与坚定。当我想到村上春树那句经典的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便更能体会她罕见的内心强大。
生活在舆论风暴之中的刘亦菲,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恶意,锻造了她坚韧的内心。别人的评价无法动摇她的根基。最后,我想对那些仍在纠结于“他人将我如何看待”的朋友们说,人生是你自己的,不必迎合他人的期待。要明白,你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即便这一选择可能不被理解。不必因为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人生的价值在于内心的宁静,而非他人的掌声和赞美。这些对刘亦菲的非议,对她来说无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