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达,这位被称为“喜剧界的杰森·斯坦森”的演员,虽然与赵本山、宋丹丹等顶级流量明星相比,名气有所差距,但他却在春晚的舞台上屡次亮相,足足登上了20次之多。尽管如此,郭达的成功和名气背后,隐秘地藏着一位始终默默支持他的女人——他的妻子吴芳。
郭达,1955年出生于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年幼时,他便失去了父亲,只剩下与母亲相依为命。对于父亲的记忆,郭达最深刻的便是那把小提琴,虽然当时的他尚不懂得演奏,但这把小提琴却成为了他通往艺术世界的钥匙。尽管家庭条件并不宽裕,郭达依然坚持自己去赚钱培养兴趣爱好。从15岁开始,他在工地上做修路工、打隧道、架桥梁,虽然劳动辛苦,但每一天工作结束后,他仍坚持徒步十里路去文化馆学琴。
这段艰苦的经历持续了三年,直到1974年,郭达终于考入了上海戏剧学院。这一成就,也让原本贫困的家境看到了些许希望。进入大学后,郭达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坚韧的学习态度,逐渐脱颖而出。尽管当时大部分同学都在模仿苏联戏剧的宏大叙事,他却大胆创新,创作出“陕西方言版的《哈姆雷特》”,令老师为之称道。
他明白自己没有任何依靠和退路,因此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别人七点到练功房,他便比别人提前半小时到达。正如他在工地时,多扛几袋水泥就能多挣两毛钱一样,他用拼搏为自己的未来铺路。终于,在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陕西省话剧院,而这里也成了他日后喜剧创作的“实验室”。
在话剧院的日子里,郭达并非一帆风顺,许多他改编过的作品初期曾遭遇过不少批评。但正是这些“离经叛道”的尝试,成就了他后来在剧场中的地位。比如,在《霓虹灯下的哨兵》巡演中,他将陕西农民搓旱烟的动作移植到了解放军战士身上,在排练《雷雨》时,他为周朴园加入了带有关中腔的“额滴神啊”,这些细节尽管最初引起了争议,但最终都换来了剧场爆发出的笑声,奠定了他在剧院的地位。
然而,在话剧院工作的真正收获,远不止于此。郭达在这里遇见了自己的妻子——吴芳。吴芳是话剧院的服装师,二人在工作中接触得较多。郭达的幽默不单单体现在舞台上,更贯穿了他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吴芳经常被他逗得笑出声,而郭达则被吴芳的优雅美丽深深吸引,两个年轻人渐渐走到了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郭达的事业逐渐发生了转变。话剧逐渐走向衰退,他决定离开话剧院,投身于当时正兴起的小品行业。此时,吴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跟随他一起走向未来的不确定性。
1987年,经过多年的努力,郭达终于成功登上了春晚的舞台。在化妆间,郭达精心整理着他那套西装,而这件衣服是吴芳为了支持他,花费了三个月的肉票才换来的。她还在袖口里侧偷偷绣上了平安结,为的是让郭达在舞台上更加顺利。郭达的幽默接地气,接连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从那时起,他便成了春晚的常客,而背后那份不为人知的默默支持,也一直来自吴芳。
随着郭达的名气逐渐攀升,他的身体状况却悄然下滑。此时,吴芳的存在显得尤为重要。在1993年的春晚化妆间,郭达被蔡明发现悄悄将一盒胃药塞进戏服口袋,而药盒上的“饭后两粒”便是吴芳的字迹。更令人动容的是,郭达的每一件演出服内衬里都缝着吴芳亲手做的草药包,艾草的清香与化妆间的发胶气味混合在一起,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力量源泉。
每次与蔡明合作演“夫妻”小品时,郭达的心中总有愧对吴芳。在演到“夫妻争吵”的桥段时,他不自觉地摸了一下婚戒。而吴芳,每当看到丈夫与别人扮演亲密夫妻时,心里虽然有些许醋意,但每次演出结束,她总是穿着工作服,捧着保温杯,耐心地等待丈夫的下场。
吴芳的体贴与关爱更体现在细节上。在2010年除夕夜的《家有毕业生》表演结束后,镜头捕捉到郭达的一个瞬间:他左手按住后腰,右手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口袋,因为那里藏着吴芳写给他的注意事项,其中的第三条便是“勿久站”。二十年来,郭达的生物钟早已精确到秒,每晚八点前他会按时吃下降压药,9点15分则补充葡萄糖,晚上睡觉时,他还会听吴芳提前录好的“深呼吸”提示音。
可以说,吴芳的温柔与关爱是郭达事业与生活中的最坚实后盾。2010年,在与蔡明合作了最后一个小品后,郭达宣布退出春晚舞台,回归家庭。虽然他离开春晚让无数观众感到惋惜,尤其是近几年的春晚表现不如往昔,但大家心中依然会想起那个曾经的“春晚钉子户”郭达,以及那位始终支持他、默默奉献的贤内助——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