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人曾说,“四大天王的崛起,标志着香港乐坛的衰落。”这种言论是否有道理呢?正如天色有明暗、日月交替,世间万物总有对立与辩证。言论的背后,不外乎是人们的认知、立场、思考以及结论。比如,这句话到底是对,还是错呢?这样的思考,充满了趣味。
回溯香港乐坛的历史,起点可追溯至上世纪七十年代。1972年,许冠杰凭借自作的《铁塔凌云》被认为是粤语流行歌曲的奠基之作,许冠杰也因此成为香港首位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歌手。而要谈香港乐坛的盛况,恐怕真正的黄金时代要从谭咏麟主宰乐坛的80年代开始。
有趣的是,80年代的“谭张时代”与90年代四大天王的崛起,二者之间其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为什么前者被赞誉为百花齐放,而后者却被部分人视为香港乐坛的“落寞”呢?比如,李克勤曾言:“谁不想当天王?”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让我们先来探讨“谭张时代”。1984年,谭咏麟达到了自己的事业巅峰,张国荣也开始崭露头角。在这四年的时间里,他们在香港各大颁奖典礼上拿下了无数奖项,同时也为其他歌手留出了发展的空间。1984年,谭张共夺得六个金曲奖项,谭咏麟还获得了CRSongAwards最佳男歌星奖、全年最佳大碟奖及最受欢迎男歌星奖等多个荣誉。1985年,两人再度包揽了七个金曲奖项,谭咏麟依旧力压群雄,摘得IFPI大奖与金曲金奖等多项殊荣。1986年,二人共获得七个名额,张国荣首次斩获金曲金奖,而谭咏麟继续称霸歌坛。1987年,二人的合作无间,依然在七个名额中占据大半,谭咏麟继续稳占最受欢迎男歌星与销量总冠军,而张国荣则斩获全年销量冠军。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老将许冠杰、关正杰、钟镇涛、林子祥与罗文,陈百强、张学友、吕方等新人也在其中,他们的表现同样不容小觑。八位歌手、四年时光,共计二十七个金曲奖名额,可见谭张二人对于奖项的垄断程度。
接下来是四大天王的时代。四大天王——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往往被拿来与谭张时代进行对比。许多人认为刘德华和张学友获得金曲奖的次数最多,黎明稍显逊色,郭富城则排在四人之末。但有多少人关注过这个问题,刘德华和张学友出道的年份,郭富城和黎明又是哪一年出道呢?
值得注意的是,当郭富城于1992年携手红爆华语乐坛,正式回归香港,并与黎明共同开创了四大天王的时代时,四人中的其他三位——张学友、刘德华、黎明,已经分别踏入了乐坛的第八个年头。相较之下,郭富城和黎明才刚刚步入乐坛的第三年,而郭富城甚至还只是一个粤语歌坛的新面孔。然而,郭富城和黎明凭借着强劲的人气、偶像魅力、才艺以及市场表现,迅速弥补了经验上的差距,并最终与三位前辈肩并肩站在了乐坛的巅峰。
从1993年起,四大天王正式展开了他们的乐坛角逐。到了1998年,他们几乎垄断了各大乐坛奖项:TVB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十大中文金曲全球华人最受欢迎男歌手奖、叱诧乐坛金奖、金曲金奖等。四人在全球华人至尊金曲和叱诧乐坛至尊歌曲大奖等顶级奖项中一共拿下了七个奖项。在金曲奖的竞争中,四大天王共获得了122个名额中的59个。而在这六年间,其他获得金曲奖的男歌手,除了乐队和组合,主要有巫启贤、周华健、许志安、郑伊健、古巨基、陈奕迅等,共计九人,拿下了二十二个奖项。
因此,从奖项的占有比例来看,四大天王的资源垄断显然更加严重,尤其是在金曲奖的名额上,无可避免地呈现出“以四对二”的局面,这也正是我们所讨论的关键所在。
不论是80年代的谭张,还是90年代的四大天王,二者的共同特点都是对香港乐坛的“绝对统治”。然而,四大天王相比谭张两人,他们在资源争夺中显得更加激烈与困难。究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之间有更为复杂的竞争关系,更因为他们的影响力不仅限于香港,更扩展到了整个华语乐坛,甚至整个亚洲和全球。四大天王的影响力,彻底改变了整个乐坛的格局。
然而,当四大天王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大家期待中的“百花齐放”并未如约而至,反而让香港乐坛陷入了没有超级巨星的“真空期”。四大天王在短短两三年内接替了谭张的地位,但如今,却没有任何一个后继者能够承担他们曾经的辉煌。
因此,“四大天王的诞生”虽然无疑代表着香港乐坛的巅峰,但也标志着一代巨星的离场。它不仅重新定义了香港乐坛的格局,同时也揭示出当他们离开之后,香港乐坛再也没有能够接过他们旗帜的英雄。这,才是事实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