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安的荔枝》的剧版中,苏谅这一角色的改编引发了热议。原著中的苏谅一直是商场上一个精明干练的典型人物,而在剧集里,他的人设发生了大变化,尤其是那句“恰到好处”的成语,瞬间吸引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大家纷纷感叹:“原来成语还能这么用!”
初看时,大家可能只觉得剧版的苏谅更加讨喜、和蔼,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尤其是大结局时,我们看到苏谅竟然与李善德反目成仇,称李善德不是“好狗”,把他当作“蠢驴”,简直是一场“卸磨杀驴”的大戏,令人咋舌!在那一刻,苏谅的虚伪面目被彻底暴露出来,随后他带着自己的双层瓮扬长而去,彻底不再相信任何人的鬼话。
那么问题来了:编剧为何要对原著中的苏谅进行如此“魔改”呢?这个改编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 一、原来所谓的“仗义相助”背后全是利益算计
李善德的出现可谓是风头一时无二,他肩负着圣人传递荔枝鲜的使命。然而,岭南的刺史何有光却对这一任务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所以,李善德的事,何有光不想碰,直接交给赵辛民来处理。赵辛民的主意是给李善德一个空白的官牒,以防未来圣人追究责任时,他们可以避免被连累。
但对于李善德来说,这份官牒根本没有任何实质价值。幸好郑平安的“陪酒”身份给了他一些便利,他通过马归云的关系,开始设宴邀请胡商们,试图通过这个空白官牒捞一笔钱,然后让李善德带着资金安全撤离岭南,重新开始生活。
然而,李善德在看到胡商们被郑平安蒙骗后,出于良心不安,他决定摊牌,告诉胡商们:“圣人要的根本不是荔枝煎,而是荔枝鲜。”于是,这些胡商纷纷撤回投资,并开始指责马归云没有良心。李善德最后带着荔枝使的牌子回到驿站,第二天,苏谅主动找上门来,希望与李善德交换一些东西。
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谅帮助李善德,根本不是出于道义,而是看中了李善德手中的“空白官牒”,这对于商人来说,就相当于一张免税的通行证。后续的各种交换,也都围绕着利益进行,尤其是苏谅最后将所有家当投入荔枝转运的原因,正是看到了李善德试验成功后可能带来的巨大盈利。
### 二、做事之前,先认清自己的身份
编剧之所以将苏谅的角色设定得如此“魔改”,让他赌上全部身家帮助李善德做实验,结果却遭遇背叛,实际上是在提醒我们,做事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要认清自己的身份。
大家之所以愤怒于苏谅与李善德反目成仇,是因为忽视了苏谅当初的初衷。他之所以愿意背水一战,赌上家当,其实是希望能够获得荔枝转运项目的授权。然而,他却忽略了官场的复杂与黑暗。明明在何有光那里吃了不少亏,他却以为李善德掌握了转运的决定权,根本没有意识到为何一开始岭南的官员都避之不及,而偏偏派了李善德这个“榆木脑袋”来执行。
当李善德成功推动荔枝转运试验后,长安方面自然也有人盯上这块大肥肉。苏谅显然太过自信,以为所有官员都像李善德一样容易商量,于是赌上了自己的家产。
最终,当李善德将苏谅引荐给鱼侍使,并且坦白苏老的所有帮助时,鱼侍使却表示,荔枝转运必须由官府来负责,苏老的付出会得到三倍的答谢,还会给他一块义商牌匾,让他在岭南不受刁难。但苏谅依然执意拒绝,甚至与李善德翻脸,骂他不是“好狗”,一夜之间带着双层瓮离开岭南。
### 三、投资有风险,商人要谨慎
从苏谅的“孤注一掷”来看,他的行为其实是在剧中对“变卖家产”这一戏剧化改编进行批判。苏谅将“报复”作为手段来让李善德后悔,恰恰暴露了利益破裂时的残酷。剧中的一大主题就是,当利益成为关系的唯一纽带时,关系破裂的瞬间,就是“刀刃出鞘”的时刻。
可以说,苏谅的最终结局也在提醒我们,商人虽然敢于投资,但也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因为每一项投资,都可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