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院线商业电影,暑期档至今仍未出现一部爆款,几部新片也大多平平无奇。即使如此,上周末上映的《F1:狂飙飞车》却在动作商业片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上半年里最值得一看的作品之一。
01 动作片新鲜感
故事简洁明了,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桑尼·海耶斯带领一个曾经垫底的车队,奋力向顶峰冲刺。尽管剧情看似普通,但撑起这部电影的角色和细节却让人眼前一亮。
皮特的帅气不仅仅是年轻时的俊美,而是一种岁月沉淀后的独特韵味,仿佛深知时光的痕迹,却依旧充满活力。他的眼神中没有对衰老的妥协,反而透着张扬不羁的气息,尤其是他那高挑的身材和线条分明的腹肌,每一帧都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即便剧中有角色调侃他“老了”、“金发老头”,但你仍然看不出他已经年过六旬的痕迹,皮特的魅力,真的是由内而外。
桑尼·海耶斯这个角色本身非常复杂——曾被誉为“天才车手”,以其鲁莽的驾驶风格闻名。但经历了事业低谷后,他被视为失败者和赌徒,然而他骨子里的骄傲与桀骜却从未消失。导演在处理桑尼的转折时,巧妙地安排了一个个小高潮,让这个角色更加立体。
桑尼首次登场时,影片似乎要展示他的落魄:他从狭窄的面包车里醒来,但转瞬间却展示了他在赛场上力挽狂澜的一面。然而,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发现他只是一个被请来拯救车队的临时外援,而不再是昔日的“天才车手”。即便如此,桑尼依旧无法摆脱自己与生俱来的叛逆,他不仅被队友超越,还在第一次比赛中与车队一号车手发生冲突,直接导致了车祸。
整部电影充满了此类的小反转:桑尼既不按常规出牌,却也不真心违背规则,正是这种在灰色地带游走的方式,成就了他在赛场上的独特地位。他不仅仅懂得如何极速冲刺,也明白什么时候需要刹车、何时该超车,完美地诠释了女主凯特所说的“风”。
尽管桑尼经历了失败和迷茫,但他学会了为自己做决定,而不再被外界的声音左右。这种成长让他的角色从一开始的冲动,逐渐走向内心的坚定。这或许就是他“从不看牌”的真正原因。外界的流言和批评,不过是纷扰的噪音;真正值得追求的,是超越自己,不断超越的过程。
02 F1的风采
这部电影虽然虚构了一个“APXGP”车队,但用皮特饰演的桑尼来诠释一名年逾六旬的车手,实在有些不合常理。现役F1车手最多也只有40岁,桑尼这角色的年纪几乎已超出了F1赛事的生理极限,但电影却依然给了观众一个充满梦幻色彩的虚拟空间。皮特的容颜依旧保持得如同年轻时一样迷人,他的魅力堪称难解之谜——他是如何做到既年老又不显油腻,反而更加迷人的?
电影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老将桑尼与新晋车手约书亚之间的矛盾贯穿始终。桑尼的回归,并非为了自己的荣誉,而是为了帮助老朋友鲁本挽救垫底的车队,然而他的“叛逆”行为却直接导致了两场比赛的失败。桑尼的过往名声和现状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老将复出”的剧情设定,展现了一种强烈的冲突感。
影片巧妙地引入了赛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规则,让观众在欣赏赛车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比赛中的激烈对抗。例如“安全车”和“换胎”这两个概念就十分关键。安全车的出现意味着车速受到限制,不能超车;而轮胎的选择与换胎时机,也直接决定了比赛的胜负。
影片中的车手们在赛道上奋勇拼搏,但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皮特用近乎“犯规”的方式制造混乱,让赛场上的局势发生剧烈波动,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他还会让安全车出动,制造更多的变数。
03 激情与极限
与当下许多通过数字特效呈现速度奇观的赛车电影不同,《F1:狂飙飞车》选择了更为直接、原始的方式来呈现赛车运动的激情。影片用实拍镜头真实还原了F1赛道的风采,配合第一视角的镜头切换,给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感受。
电影中的赛车场景紧张刺激,几乎没有一秒钟让人有机会放松。无论是车手间的角逐,还是赛道上的极速飞驰,都带给人极强的肾上腺素刺激。这种极限的驾驶体验,通过极速的剪辑和逼真的音效让人仿佛亲自置身赛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对女性角色的描绘也非常亮眼。从车队工程师到换胎工,每一位女性角色都在关键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使得整部电影在性别描写上显得更加平衡。
尽管电影的故事结构略显传统,但在极限运动这一主题的加持下,剧情流畅的推进和细节的处理却让人感到不厌其烦。即使故事情节有些俗套,影片依然凭借其紧凑的节奏和极具沉浸感的画面,抓住了观众的心。
布拉德·皮特已经63岁,但他的气场依旧强大。尽管他已经步入老年,但他举手投足间的魅力与帅气,依然令所有人无法忽视。在大银幕上看到他的脸庞,依旧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