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白玉兰奖揭晓的那个夜晚,社交媒体仿佛上演了一出戏剧性的闹剧。靳东凭借《西北岁月》获得最佳男主角的消息一出,立刻在舆论界引发了强烈的分歧。这场争议不仅是两位演员演技的较量,更揭示了当代影视奖项评判机制所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表演艺术本应该是百花齐放的舞台,但在当今主旋律创作的浪潮中,评奖的天平似乎越来越偏向于题材,而非艺术成就。于和伟在《我的刑警》中对基层警员多面性的精湛演绎,令人铭记。他通过办案时的犀利眼神以及家庭生活中的柔情瞬间,巧妙地展现了角色的真实。而靳东在《西北岁月》中则以坚毅的面庞和铿锵有力的台词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这样的表演方式虽然契合主旋律的基调,但难以掩盖角色塑造上的单薄。
评委会特别指出《西北岁月》荣获奖项的原因在于“深刻诠释新时代奋斗精神”,这无疑暴露了艺术评判标准的转变。如果回顾五年前的《大江大河》《觉醒年代》等作品,演员们同样在主旋律框架下展现了突破。王雷饰演的宋运辉既有理想主义的光辉,又带有知识分子的书卷气息;于和伟对于陈独秀的演绎,则在激昂的革命演说与个人情感的流露之间找到完美平衡。然而,如今同类作品中的表演却显得越来越符号化。
这种变化与创作环境息息相关。在重大主题创作成为电视剧生产的重要方向之际,投资方往往倾向于选择更为保险的成熟演员。自《伪装者》以来,靳东形成的荧屏形象恰好符合主旋律剧作对“定海神针”般主角的需求。这样的双向选择本无可厚非,但若评奖机制将题材的优势置于演技之上,便会对表演艺术造成伤害。
更需警惕的是评奖逻辑的传导效应。从近年来主要电视剧奖项的提名名单来看,现实题材与主旋律作品的占比已超过七成。虽然这反映了时代精神的需求,但若形成“题材决定论”的评奖惯性,势必会压缩其他类型作品的生存空间。表演艺术家王劲松曾说:“演员应如水,盛于不同容器中展现不同姿态。”但一旦评奖标准固化,演员无可避免地会选择最为保险的“容器”。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建立更立体的评价体系。可以借鉴法国凯撒奖设置的“最佳新人”“最具突破表演”等细分奖项的经验,为主旋律作品设立特别表彰单元,以区别于常规表演奖项。如此既可尊重重大主题创作的社会价值,又能维护表演艺术的专业评判。毕竟,真正的艺术奖项不应沦为题材争斗的战场,而应回归“戏比天大”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