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北京日报客户端精选出多部抗战题材影视剧,在光影中回顾英勇军民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展现中华儿女齐心抗战的英姿。本期推荐经典影片——《永不消逝的电波》。
影视简介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王苹执导,林金编剧,孙道临、袁霞、陆丽珠、王心刚主演的战争片。该片于1958年1月1日在中国上映。2025年9月21日,4K彩色修复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式首映,10月6日,4K修复版在中国公映。
该片以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了李侠潜伏在敌占区,利用秘密电台传递情报,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2022年,该片获得新时代国际电影节·金扬花奖·“百年百部优质电影”荣誉。根据猫眼电影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23日,该片在全球累计票房43.5万美元
剧情介绍
1939年,正在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被人民所迫而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示抗战的蒋介石政府,向日本侵略者暗送秋波,企图出卖人民利益,中国共产党在当时不仅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抗战,同时还要不断地及时地揭露与制止蒋介石反共投降派的阴谋活动。党为了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派了久经考验的长征老干部、电台政委李侠,从延安来到上海,在敌人心脏里,搞与延安通讯联络的工作。
为了掩护李侠,上海地下党派纺织工共产党员何兰芬与李侠假扮夫妻。当她看到李侠的工作条件是那样艰苦,了解到电台斗争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时,她决心为革命工作献身。同时,她对李侠也产生了爱情。半年后,领导上批准他们结婚了。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本占据了上海租界,斗争更加艰苦。日寇特务逮捕了李侠、何兰芬。在审讯中,李侠坚贞不屈,而一同被捕的国民党“地下人员”姚苇未受刑就把他所知道的在上海的全部国民党电台告诉了敌人,当了汉奸。李侠经受了酷刑的考验,只字没有向敌人招供,敌人没办法,又怀疑他是重庆派来的人,把他监禁了半年之后,释放了他。
充当日本特务的姚苇,误认为李侠是重庆某个大人物的商业电台人员,想拉李侠下水,给国民党一位在上海和日本谈判投降条件的“要人”搞电台。李侠摸清了姚苇的底后,以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对党的忠诚,决定深入虎穴巧取敌人头等重要情报。敌人知道上了李侠的当,深夜来逮捕,但李侠已离家隐蔽起来了。1949年春,上海一片白色恐怖,几年来一直坚持在上海地下电台斗争的李侠,已是“无线电修理工人”了。姚苇从一个日伪特务又变成国民党特务了,当他在测向器中听到了李侠的电报讯号时,他又活动起来,要顺着这讯号声寻找李侠。
渡江战役前夕,敌人在上海疯狂搜捕。重要情报——敌人的江防计划和敌人某炮兵部队起义的时间和信号,必须在24小时内发出,李侠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主动要求执行这个重要任务。他正发这两份电报的时候,遇到了分区停电,他知道敌人可能来,于是命令他的战友——妻子何兰芬带上儿子转移。当姚苇顺着李侠电台讯号包围了他的时候,他已完成了任务,他向延安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烈士虽然牺牲了,但电波是永远不消逝的,烈士的精神永存。
导演故事
王苹
王苹,中国第三代电影导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电影女导演。
1931年,王苹考入南京一中高中师范科。在学校结识水华等人,参加了“磨风艺社”。1934年开始,王光珍在磨风艺社先后出演《姐姐》《娜拉》等剧的主角,并取艺名“王苹”。1935年初,王苹因出演《娜拉》被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兴中门小学辞退教师职务。南京市教育局发出通告,不准任何学校聘用王苹。此即轰动一时的“《娜拉》事件”。后王苹到江宁县铜山小学任教。
1935年10月,王苹在中共帮助下,离家赴上海,进入西北影业公司当演员。参加影片《无限生涯》的拍摄,该片因反映矿工生活与斗争,被阎锡山下令停拍。后王苹与宋之的结婚。
1937年,王苹参加抗日救亡演剧一队,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昆明等地演出了《春寒》《雾重庆》《家》《清明前后》《大雷雨》《民族英雄》等剧。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王苹在重庆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后宋之的赴东北在第四野战军工作,王苹留在上海,参加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和《丽人行》等影片的演出。
1949年,王苹被调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0年调到军委总政治部文化部电影处。1952年,王苹参与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筹建。1951年至1953年,王苹导演了八一厂的第一部军事教育片《河川进攻》。该片是将解放军军事学院组织的一个诸兵种协同作战军事演习拍成电影,由该院院长刘伯承元帅指示总政文化部拍摄的。后,王苹转作故事片导演。
王苹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演员故事
孙道临
孙道临,原名孙以亮,原籍浙江嘉善,1921年生于北京。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导演、朗诵艺术家。多次获国内外电影艺术大奖,出任加拿大蒙特利尔等国际电影节评委。历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理事、顾问,上海华夏影业公司艺术总监。2007年12月28日上午8点59分,因心脏病突发,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86岁。
孙道临幼年时代生活在一个知识家庭。1938年入燕京大学哲学系学习,曾参加燕京剧社的演出,在校期间曾演出过《雷雨》《生死恋》等剧。
1941年燕京大学关闭,孙道临失学,1943年加入中国旅行剧团,正式开始演员生涯。1943-1944年先后加入中国旅行剧团、国华剧社、南北剧社,演出过话剧《雷雨》《日出》《家》《茶花女》等,并导演《青春》一剧,开始在舞台上崭露头角。
1945年抗战胜利后复学,1947年燕京大学毕业,并加入北平艺术馆。翌年入清华影片公司,演出了黄宗江编剧的《大团圆》,孙道临仍扮演三弟,从此登上银幕。1949年,孙道临参加了上海远东影业公司《大雷雨》的拍摄,并在昆仑影业公司完成《乌鸦与麻雀》一片的拍摄。此片获文化部1949—1955年优秀影片评奖中获个人一等奖。
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先后主演《渡江侦察记》《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李四光》《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塑造了各种银幕形象。曾为《王子复仇记》《白痴》等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解说的影片《鲁迅传》。
1984年后孙道临自编自导影片《雷雨》《非常大总统》,并在两片中分别饰演男主角。1992年执导了根据肖复兴小说改编的电影《继母》。2001年,80岁的他导演的电影《詹天佑》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故事片奖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出版有诗歌散文集《走进阳光》、盒带《唐诗欣赏》等。
袁霞
袁霞,1933年2月出生于山东省黄县,八一电影制片厂一级演员。1948年参加胶东文协文工团当演员,曾在《送郎参军》中饰妻子、《王秀鸾》中饰妇女主任。1950年随文工团编进空政文工团,在《英雄车地》《反击》等剧目中饰演角色。1956年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当演员。
三十多年来,她曾在故事片《激战前夜》中饰公安战士周洁,《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女主角何兰芬并获南斯拉夫国际电影节最佳优秀女演员奖,《金铃传》中饰兰英嫂,《奇袭》中饰朴金玉,《带兵的人》中饰连长妻子,《苦菜花》中饰星梅,《县委书记》中饰妻子,《江山多娇》中饰岳仙嫂,《鄂尔多斯风暴》中饰阿达玛,《花枝俏》中饰母亲等。并在一些话剧和电视剧中饰演重要角色。
王心刚
王心刚,大连人,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曾参演过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在《知音》影片中成功塑造了蔡锷的形象,荣获1982年第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王心刚1950年9月入伍。1973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伍后为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演员,1951年9月,任东北军区文工团演员,1958年1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1975年12月,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
1988年9月,确认为国家一级演员。1989年2月,经总政治部批准按副军职待遇。1993年7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8月退休。
曾在话剧《李闯王》《冷战》《三个战友》中分别饰演主角。在《寂静山林》《牧人之子》《永不消逝的电波》《海鹰》《勐垅沙》《红色娘子军》《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25部影片饰演主要或重要角色。
1987年任中、加合拍影片《白求恩》中方导演,该片荣获1990年全国优秀影片奖特别奖。曾3次被聘为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1989年被评为建国四十年十大影星之一。1991年被载入《中国电影电视艺术家辞典》。
陆丽珠
陆丽珠原名于淑珍,解放前考入北平唐槐秋领衔的新中国话剧团,她冷艳高雅,气质不凡。她多年来的舞台表演功底,练就了扎实地塑造各类角色的技巧,当时导演王苹正要选择一个外表性感成熟的少妇饰演一名女特务,时任北京实验话剧团著名演员陆丽珠即被选中,于1957年在上海开拍的《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扮演日伪“双料”女特务兼汉奸交际花柳尼娜。作为出镜较多,戏份充足的这一反派角色,陆丽珠把柳尼娜这个高级交际花出身、先后投靠汪精卫政府和日本情报机关的“双重间谍”的汉奸高级交际花女特务,表演的极其富有层次。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陆丽珠又率团来京,在话剧《神秘的古城》里饰演反派角色军统女特务四姨太司马玉茹。
陆丽珠还陆续在其他剧目中饰演了女反派角色,算得上是“女特务”专业户了,如话剧《霓虹灯下哨兵》的女特务曲曼利;《彼岸》中年轻俏丽而奸诈贪婪的女记者等。都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黄婉苏
黄婉苏,珠江电影制片厂演员。祖籍湖北汉阳,1923年7月14日出生,早年从事进步戏剧表演。1938年参加抗日演剧7队,先后在励志剧社、实验剧团、重庆中国艺术剧社等团体任演员,曾在《原野》《风雪夜归人》《家》《大马戏团》等话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上海艺术剧社演员,同年至香港,先后参加大中华、大光明、南国等影业公司摄制的《长相思》《恋爱之道》《水上人家》《静静的嘉陵江》《冬去春来》等影片的拍摄。1950年返回广州,在广州人民话剧团、南影剧团任演员。旋至上海,在长江昆仑联合电影制片厂、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参演《夫妇进行曲》《两家春》。
1953年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拍摄了《天罗地网》《不拘小节的人》《如此多情》《不夜城》《护士日记》《平凡的事业》《永不消逝的电波》《红色的种子》等著名影片。1962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厂,晚年又在影片《梅花巾》《乡情》中出演重要角色。2005年2月15日病逝,享年82岁。
幕后花絮
一
对于王苹挑选的三个主要人物的扮演者,当时都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
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天然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
女主角的扮演者袁霞在出演该片前只演过一部电影《激战前夜》,而且在那部影片中表现平平。很多人认为她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八一厂的某位领导甚至表示如果由袁霞来演,他就不在拍摄同意书上签字。王苹向那位领导解释,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是最适合扮演何兰芬的人;另外,袁霞是八一厂的演员,八一厂拍的戏就应该培养自己的演员。最终,她说服了领导。因为袁霞有一上镜头就紧张的毛病,所以王苹便帮助她分析人物,反复排练,使她克服心理障碍,全身心投入角色中。
二
2025年10月6日,该片以4K彩色修复版的形式再次公映。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联合中国电影资料馆组成项目修复团队,把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机交互式AI上色技术与传统修复手法相结合,耗时7个多月对原片超过16万帧的黑白影像逐帧进行修复。该片亦成为中国首部黑白转彩色4K修复故事片。
综合解放军报、1905电影网、豆瓣电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