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特别报道
2025年第2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拉开帷幕,导筒Directube也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发布一系列特别报道,敬请影迷们关注,也欢迎大家通过后台投稿,分享与本届电影节相关的难忘瞬间与回忆。
金色茧房导演专访:从“善”到“心”——伏笔里的“茧房密码”
范天安(Ph?m Thiên An),这位越南导演兼编剧,曾是信息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后来转向电影艺术,通过自学掌握了拍摄与剪辑技巧。他的处女作《金色茧房》于2023年在第76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并荣获金摄影机奖。这部作品还在东京FILMeX国际电影节摘得最佳影片奖,在平遥国际电影展收获罗伯托·罗西里尼荣誉最佳影片奖,以及获得多个国际奖项,如亚太电影大奖青年电影奖和新加坡国际电影节最佳亚洲长片银屏奖。此外,该片还入选了《视与听》杂志评选的“2023年50部最佳影片”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在拍摄《金色茧房》之前,范天安已自编自导了两部短片。其中,《哑默》曾参加棕榈泉电影节、坦佩雷电影节和乌普萨拉电影节,并在2019年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获得伊利奖,随后也在多个电影节放映,并获得其他奖项。
《金色茧房》首次亮相中国是通过2023年平遥国际影展。这部电影表面讲述的是一个青年男子带着幼年侄子回乡葬母寻父的故事,但其深层却交织着越南城市与乡村的日常、宗教信仰,以及人类对自我的追寻。整部电影的色调仿佛是东南亚夏日午后那种昏黄、潮湿、氤氲的氛围,深刻渲染了观众的情绪。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越南家庭的微观史诗娓娓道来,而非直接呈现伤痛、战争或创伤。通过缓慢的叙事、诗意的长镜头和精准的时间掌控,电影让人仿佛置身于一首赞美诗中。
今年,范天安也受邀担任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竞赛评委,导筒有幸采访了他。
在采访中,范天安提到,关于他名字和影片中角色的翻译,实际上存在一些误差。这让我不禁联想到影片中“茧房”的寓意:当一部作品展示在观众面前,作者的身影仿佛已经消失,观众对作品的重新解读,实际上也成为了另一种创作。
专访内容
导筒:导演您好!我记得在2023年平遥国际电影展上,第一次看到了您的长片《金色茧房》。影片围绕“带嫂子遗体返乡”这一线索展开,设定非常独特。能否聊聊最初是什么启发了您创作这个故事的念头?
范天安:其实,我已经记不清当时创作这部电影时的具体背景了。拍这部电影的想法其实非常偶然。我只知道我想拍一部电影。当时我在胡志明市的一些地方遇到了一些人物,比如菜贩、行人等等,他们对我来说并不是电影的直接主题,而是故事的“钥匙”。他们让我找到了叙述的线索。至于开场的那场车祸,主要是因为在像西贡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生活节奏非常快,而我的家乡则是一个节奏非常缓慢、平静的地方。我希望通过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节奏来反映越南城乡之间的差异。
至于您提到的“返乡”这一主题,我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过多去思考背后的深层含义,只是当时想讲述一个人回乡的故事,其他的设定就顺其自然地融入其中。
导筒:影片中融入了不少基督教的元素,仿佛构建了一个神秘的记忆场域。您是否通过这些元素,想探讨越南历史中那些未曾言说的“隐喻创伤”?比如社会对个体命运的长期影响,或是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
范天安:其实,我并没有刻意要表达“隐喻创伤”或“战争创伤”。这些话题在越南相对敏感,所以我在电影里并没有过多涉猎这些问题。电影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细节、氛围来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讨论越南历史的创伤。
导筒:影片中的善带着五岁的侄子返乡,孩子的存在似乎也带有“纯真”的象征。您是否希望通过孩子来缓解“死亡”带来的沉重感?
范天安:我塑造善带着五岁侄子回乡的故事,其实只是想为后续的情节铺垫一个开端。孩子的存在,确实像您说的,是一种“纯真”的隐喻,这种纯真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缓解“死亡”的沉重感。所以,影片中有一些元素,比如金鱼、小鸟,以及某些特定场景,都在起到类似的作用,希望观众能从这些细节中感受到一些轻盈感,而不是单纯的沉重。
导筒:影片的中文译名为《金色茧房》,非常富有诗意。“茧房”既像是保护的屏障,又像是束缚的牢笼。为什么导演会选择这个名字?而影片中还涉及到蝴蝶的镜头。
范天安:的确,茧房在影片中的含义非常丰富。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己的“壳”,就像蚕蛹藏在茧中一样。人们往往追逐外在的成功和幸福,而忽略了内心的真实。而蝴蝶的象征则代表了破茧成蝶的过程,象征着重生和内心的觉醒。我希望通过这样的比喻,表达一个人如何突破自我束缚,成长为更完整的个体。
导筒:影片的节奏较为舒缓,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更多的是情感的“流动”。很多中国影迷看完《金色茧房》后表示,影片中有许多阿彼察邦、陈英雄或蔡明亮的影像元素。导演是否刻意采用这种“慢电影”的叙事方式?您会担心影迷拿您的作品与这些导演的经典之作进行对比吗?
范天安:的确,阿彼察邦、蔡明亮等导演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我的电影风格也深受他们影响,尤其是在节奏和叙事上。我喜欢通过慢节奏的方式来传递情感,这也是我之前短片中的创作惯性。所以,长片《金色茧房》也继承了这一风格,甚至在慢节奏上更加延续了我的创作习惯。我并不担心影迷会拿我的作品和其他大师之作做对比,因为每个导演的创作都有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
导筒:接下来的创作中,您是否还会继续沿用这种独特的风格?有新的项目在筹备吗?
范天安:我目前正在筹备一些新项目,虽然风格上可能会有所变化,但我依然会坚持自我的创作表达。每个故事的独特性决定了叙事方式,因此未来的作品可能会更加多样化,但我依然会注重情感的传达和内心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