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办、富士映像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フォーカスピクチャーズ)协办的金鸡海外影展首次登陆日本,于5月23日至27日在东京隆重举办。本届影展呈现了三部长片——《唐探1900》《好东西》《长安三万里》,以及三部金鸡短片季的优秀短片作品《宝孜达》《半路出家》《幸存者》,向日本观众展现了当代中国电影的多样风貌,赢得了热烈的反响与高度评价。
此次活动期间,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中国电影家协会顾问刘建中亲临现场,并在“中国电影之夜”系列活动中介绍了其主编的文献专著《中日电影交流录》。这部著作因系统梳理了中日电影交流的历史轨迹,受到中日两国电影界及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访日期间,刘建中还接受了《人民中国》的专访,详细讲述了该书背后的编纂故事,分享了他对中日电影交流的深刻感悟和未来展望。
《中日电影交流录》是一部以编年体纪实手法撰写的史料巨著,力求以尊重历史的态度,客观呈现两国电影交流的真实面貌,避免主观评述。该书于今年3月正式出版,全文约40万字,收录图片200余张,内容涵盖中日电影交流活动、双方互办电影展(节、周)、中国电影进入日本市场、日本电影进入中国市场、中日合作制作电影以及电影图书交流六大章节,全面系统地梳理了1945年至2025年间中日电影的交流历程。
在编写过程中,刘建中指出,团队最大的挑战是史料的搜集与核实。由于许多关键事件时间久远,相关记载多有出入,确认细节尤为艰难。疫情期间,团队依旧坚持工作,对每一个日期、每一张照片、每一项数据进行反复核对。刘建中翻阅书页,指出关于日本角川集团为中国农村电影放映捐赠流动放映车的记录时,提及捐赠金额、车辆数量及仪式细节在不同报道中存在差异。编写团队秉持严谨态度,多次联系中日当事人,最终确认了准确数据。
中日电影交流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便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接纳了曾在“株式会社满洲映画协会”工作的日籍员工,这些人员后来进入东北电影公司(即东北电影制片厂和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积极投身中国电影事业。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尤其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两国电影交流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日本成为中国电影对外交流最广泛、最频繁的国家之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超过400部中国电影在日本上映,日本影片进入中国市场的数量也超过200部,双方合作制作的电影作品累计超过100部。此外,中日双方互办电影节、电影展及电影周等活动频次居高不下。
刘建中强调:“两国地理相邻、人文相通,电影交流具有独特优势。将散见的历史材料系统整理成篇,梳理出中日电影交流的脉络,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日电影交流录》应运而生。该书由清华大学日本研究中心主任李廷江策划,刘建中主编,联合日本电影学者及翻译家汪晓志、原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办公室主任解治秀、全国政协委员兼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特别顾问王众一等多位专家组成编写团队,历时四年完成这一填补中日电影交流史研究空白的里程碑式著作。
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电影长期以来在促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理解和友好交往中发挥了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刘建中指出,两国人民在情感表达上有诸多相似之处,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更容易引发共鸣,这也是中日电影交流能够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尽管当下文化形态日益多元化,传播形式不断丰富,电影在现代传播体系中的绝对优势有所减弱,且特效技术的发展减少了对实地拍摄的依赖,未来中日合作影片的数量可能难以再现过去的高速增长,但电影交流依然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刘建中表示:“金鸡海外影展(日本)正是一次积极且有益的尝试。同时,中日动画电影节等相关合作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中。”他补充道,“许多有识之士正不断推动双方交流,通过影展、研讨等多样形式介绍彼此电影文化,深化相互理解。”他坚信,“只要有良好的政治氛围,中日电影交流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作品在对方国家上映,促进两国人民通过电影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和情感共鸣。”
(图片来源:富士映像股份有限公司(株式会社フォーカスピクチャー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