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电影的申诉声浪正愈演愈烈,我原以为争议会围绕电影的历史准确性,没想到原因竟然是如此荒谬。这些人是否已经完全忘记了电影的初衷?它的目标并非制造仇恨,而是让我们不能忘记那些真实发生过的恐怖历史,特别是那些由日本在中国东北犯下的罪行。日本自己甚至不愿承认这些暴行,我们能做的,就是通过影片将这段历史公之于众,向世界证明这不是虚构。
在《731》提出控诉的声音中,有不少人质疑这部电影的上映是否会影响中日关系,甚至用“破坏两国友好”来作为反对的理由。这种理由显得异常滑稽,因为《731》本质上不是为了破坏友好关系,而是为了揭示不容忽视的历史真相。
影片还未上映,关于它的争议已经汹涌而至。并没有出现外部的强烈抗议,反倒是国内内部的反对声音先行而至。一些人高喊“别吓坏孩子”,“别影响两国关系”,甚至“别重揭伤痕”,这些看似高尚的理由,背后却往往藏着更深层的动机。对于电影而言,这些反对的声音仿佛要将其完全扼杀在摇篮里。
这种情形让我不禁发问:我们还能够正常地呈现这段历史吗?《731》电影,远远超越了普通的艺术创作,它更像是一次耗时七年的“历史重建计划”。导演为了这个项目,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而整个团队的目标只有一个:还原真相,尽最大可能接近历史的真相。
他们翻阅了日本国立档案馆中那些尘封的影像资料,将冻伤实验的画面作为剧本素材;他们还找到三位日本老兵的忏悔录音,这些如幽灵般的声音成为电影的背景音效。导演及其团队的执着,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剧组不畏严寒,冒着东北地区零下三十度的寒冷,真实复原了731部队的实验基地。每一颗螺丝钉,每一座焚尸炉,剧组都力求完美还原。而演员们也完全投入到角色中,王志文拒绝替身,亲自进入低温试验舱;姜武在拍摄解剖戏时情绪过于激动,多次崩溃,暂停拍摄。
他们没有选择流量明星,而是挑选了能通过眼神与皱纹承载历史重压的演员。这一切都表明,这部电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对历史的精确呈现。它并不是虚构的故事,而是一场历史的考古。
然而,正是这种对历史的严谨态度,使得他们成为众矢之的。即便仅是预告片,便已经传达出一种肃穆的氛围,给人带来一种深沉的悲凉。一些人开始感到不安,呼吁禁播这部影片。诚然,谁不希望以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来处理这段历史呢?但问题是,《731》本身并不具备温和的特质,它的历史背景与暴力内容决定了它的特殊性质。
关于电影的反对声音分为三种:第一类是家长担忧孩子观看后可能遭遇心理阴影。的确,若按照历史真实还原实验场面,这些画面恐怕难以用“血腥”来形容,甚至简直堪称人间炼狱。这种顾虑无可厚非,但我想问,如果电影院门口已经明确标明了分级建议,难道家长不应有权决定孩子是否观看吗?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就剥夺了成年人对历史真相的知情权吗?
第二种反对声音,显得有些不合时宜。有人喊出“别破坏中日友好”,希望我们遗忘那段屈辱的历史,声称反复提起过去的伤痛会激化民族仇恨,影响两国关系。可是,是否“遗忘”是维护友好关系的真正方法呢?真正的友谊,难道不是基于正视历史,承认过去的错误?
第三种反对声音来自个人情感的层面。有人认为反复回顾同胞受难的历史是在“消费国难”,是在利用民族创伤谋取利益。这种反应其实是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回望那些沉重的痛苦,实在是令人难以忍受,因此选择逃避。然而,回避并不意味着历史的消失,逃避只能让虚伪的面具愈加坚固。
《731》的存在并非为了挑衅,而是回应挑战;它不是一封宣战书,而是一份答卷。当有人质疑你是否“受过伤”,唯一的回应就是把伤口展现给对方看。团队近乎苛刻的考据与还原,正是为了确保这份历史答卷每一笔都无可争议。
国内关于“过于残酷”“不友善”的讨论,恰恰说明这部电影所承载的情感代价有多么沉重。而那些来自日本的歪曲言论,也证明了电影的必要性。它像一道防御工事,建立起来的目的并非主动出击,而是为了捍卫“记忆的疆土”,防止它被侵蚀和篡改。
当有人试图将历史上无法言喻的暴行描绘成无关痛痒的闹剧时,任何形式的记录与讲述,都是对道德的捍卫。它提醒我们,若你假装看不见,那段历史并不会因此消失,它只会在沉默中被改写,直至面目全非。
因此,《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一种呐喊,一次必要的历史提醒。它静静地屹立在那里,已经是最有力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