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司令主演的太空科幻电影《极限返航》的首支预告片刚一放出,就引来了粉丝不满。
很多读者认为原著中一个核心设定,即后半段外星人洛基的出现被预告片过早的剧透了。
我读《极限返航》的原著《挽救计划》的时间蛮早的,当时就很喜欢。
后来得知由高司令主演,也是激动得不行。
但很多观众看完预告片可能觉得云里雾里,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原著小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如果你不介意剧透,不妨跟着这篇文章来个速通,也好调整对影片的预期。
作为资深太空科技宅,安迪·威尔的故事始于2009年的博客连载。
他最初只是默默更新《火星救援》,没想到几千名粉丝反响热烈,力荐他打包上架亚马逊自出版平台,定价0.99美金。
命运的转折点在2013年3月到来,兰登书屋以六位数买下版权。
紧接着20世纪福斯影业(现属迪士尼)拿下电影改编权。
最终,由雷德利·斯科特执导、马特·达蒙主演的《火星救援》电影版横扫第88届奥斯卡7项提名,全球票房狂揽6.3亿美元,小说原著也随之销量暴涨。
在口碑略显平淡的第二部作品《月球城市》之后,2025年《挽救计划》横空出世,再次引爆口碑!
(以下包含核心情节剧透,介意请跳过看第二部分)
故事设定在一个迫在眉睫的危机中。
太阳被一种名为“噬星体”的中微子级生物感染。
它们像宇宙海藻,在太阳疯狂吸收能量,然后到金星大量繁殖,再返回太阳——如此循环导致太阳温度骤降。
科学家预测,几十年内地球人口将减半。
绝望中,他们发现距地球11.9光年的鲸鱼座T星竟能免受噬星体侵害。
人类利用噬星体本身作为燃料,建造出接近光速的飞船,派遣三名宇航员前往鲸鱼座T星,目标只有一个:找到抵抗噬星体的“抗体”,并将研究数据通过小型飞船送回地球。
时间紧迫,燃料只够单程,三名宇航员注定有去无回。
瑞恩·格雷斯,一位原本的中学教师,阴差阳错被推上这趟不归之旅。
更糟的是,同行宇航员在抵达T星前意外身亡,他成了人类唯一的希望。
难以置信的是,在T星,他遇见了外星人“洛基”——来自波江座的工程师,同样因噬星体危机来此寻找答案。
瑞恩成了人类史上首位与外星生命接触者。
他们跨越物种隔阂,携手合作,不仅为了拯救各自的家园星系,更在生死与共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读原著的那段时间,我完全沉浸在《挽救计划》的世界里。
除了偶尔出现的硬核科学细节,整体阅读体验极其流畅。
故事主线——发现宇宙级“病毒”,寻找“抗体”——并非标新立异,太阳降温也是科幻常见设定。
但安迪·威尔的笔力实在出众!
他延续了《火星救援》的“科学解决一切”风格,事无巨细地讲解原理,将一个个科学难题的攻克过程打造成小说最核心的爽点。
历经三部作品,这已成为他鲜明的个人标签,与主流的反乌托邦、赛博朋克、太空歌剧或青少年奇幻截然不同。
对我而言,这才是科幻最正统、最迷人的写法。
小说的另一大魅力在于精妙的叙事结构。
开篇即是一位失忆者在太空舱中醒来,茫然不知自己是谁、目标为何。
读者跟随主角,一边在深空绝境中孤独求生,一边拼凑记忆碎片。
这种双线叙事(太空求生线 地球回忆线)不仅制造了强大的悬疑感,有效调节了叙事节奏,更让回忆段落与当下困境紧密关联,充满电影感。
考虑到安迪·威尔参与过《火星救援》电影编剧,这种高度视觉化、场景化、起承转合清晰的剧本式结构毫不意外。
如果你喜欢电影的快节奏和画面感,你会爱上这部小说的利落推进。
这也是我期待电影版的原因——
原著几乎不用大改,天然就是优秀的电影剧本。
故事最让我惊喜的,是对波江座外星人“洛基”的成功塑造。
当作者开始描述洛基奇特的外貌时,我一度担忧。
如何让读者接受并相信一个真正“外星”的生命形态?
正如迈克尔克莱顿(《侏罗纪公园》作者)的小说《神秘之球》所言,即便同处地球,人类与海豚的交流都困难重重。
不同星系演化出的生命,其存在形式可能远超人类理解(比如高维生物)。
直接描写并建立深度沟通,风险极高。
我甚至曾认为《三体》式的侧面描写是唯一解。
然而,《挽救计划》不仅让人类直接接触外星人,更将此作为核心情节。
安迪·威尔竟奇迹般地完成了这项壮举!
他为相遇与沟通铺设了令人信服的基础:设定两种生物同源、气压接近导致思维速度相似。
最关键的是,技术水平相当。
唯有同样面临灭绝威胁、科技水平又刚好能抵达鲸鱼座的文明,才会在此相遇。
太落后无法成行,太先进则无需此路。
正因如此,瑞恩与洛基才能建立起一段让人“脸上漏水”(感动落泪)的神仙友谊,将关乎种族存亡的沉重故事变得妙趣横生。
尽管《挽救计划》不像《三体》那样引发对宇宙法则的深邃思考,从思想深度上可能难称“经典”。
但这个故事如此“可爱”,阅读过程如此纯粹愉悦,我个人实在爱不释手!
毫无意外,小说在出版前就以高价售出电影改编权,定名为《极限返航》(Project Hail Mary)。
主演是瑞恩·高斯林还与书中主角同名。
《火星救援》编剧德鲁·戈达德再次执笔。
唯一让人略感担忧的是导演组合:菲尔·罗德与克里斯托弗·米勒(代表作《乐高大电影》《蜘蛛侠:平行宇宙》《龙虎少年队》)。
他们真人电影导演经验相对有限,且喜剧基因浓厚。
虽然《挽救计划》不乏幽默感,但科幻内核才是根本。
喜剧比例类似于《火星救援》,而不是纯粹的搞笑电影。
期待他们能把握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