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上映后的反响远不如预期,与观众的高期待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
从票房数据来看,尽管影片在春节档这个黄金时段上映,有着一定的排片优势,但票房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再看豆瓣评分,目前影片的豆瓣评分仅为5.2分,处于及格线以下。
在豆瓣平台上,大量观众给出了差评,从剧情、人物塑造、特效到导演的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其中,差评主要集中在剧情的混乱、人物形象的崩塌以及特效的廉价感等方面。许多观众表示,这部电影完全没有展现出《射雕英雄传》原著的精髓,也没有达到徐克以往武侠电影的水准,让人大失所望。这样的评分和评价,与电影上映前的高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不少武侠迷和观众感到困惑和失望。
《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剧情呈现上宛如一场混乱的拼图游戏,各个情节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如同将 PPT 上的图片生硬地拼凑在一起 。影片大量运用旁白和闪回的手法来交代故事背景和情节发展,这种方式不仅没有让故事更加连贯,反而使情节显得支离破碎,难以让观众深入其中,感受故事的魅力。
在爱情线方面,郭靖与黄蓉的感情发展毫无逻辑可言。
他们之间的相遇、相知、相爱,没有细腻的情感铺垫,仅仅通过几句简单的台词和几个仓促的场景切换,就迅速确立了深厚的感情。
在影片中,郭靖与黄蓉初次见面时,没有展现出原著中那种一见如故、相互欣赏的微妙情感,两人的互动显得生硬而尴尬,让观众难以理解他们的感情从何而来。此后,他们的感情发展也缺乏起伏和波折,仿佛是被导演强行推动着往前走,完全没有了原著中那种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的韵味。
江湖线同样混乱不堪,诸多江湖人物和门派的出现毫无征兆,没有任何背景介绍和前因后果,让观众一头雾水。
比如,一些武林高手在关键时刻突然现身,帮助郭靖和黄蓉解决危机,但他们与主角之间的关系、为何会出手相助,都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些情节的出现,只是为了推动剧情的发展,而忽略了故事的逻辑性和连贯性,使得整个江湖线显得杂乱无章。
战争线更是混乱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影片中,蒙古大军压境,襄阳城危在旦夕,这原本是一个紧张刺激、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
然而,在电影的呈现中,战争场面的转换极为突兀,前一秒还在展示蒙古大军的行军布阵,下一秒就突然切换到了郭靖和黄蓉在城中的生活场景,让人感觉像是在看两个毫无关联的故事。
而且,战争的过程也被简化得过于草率,双方的战斗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激烈和残酷,只是通过一些特效和简单的镜头切换来表现,完全没有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氛围和生死存亡的压力。
这部电影在节奏把控上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前半段的感情戏冗长拖沓,而后半段的家国冲突部分却又过于仓促,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
影片前半部分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描绘郭靖与黄蓉之间的感情纠葛,包括他们的争吵、误会、分离和寻找等情节,这些情节占据了影片的大部分时长,使得故事的节奏变得极为缓慢。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仿佛陷入了一场冗长的爱情肥皂剧,逐渐失去了耐心。这些感情戏的处理也不够细腻,缺乏情感的深度和张力,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主角之间的深情厚谊,反而让人觉得有些腻味。
相比之下,后半段的家国冲突部分则显得过于仓促。
当蒙古大军兵临城下,襄阳城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影片没有对这一紧张局势进行深入的刻画和渲染,也没有充分展现出郭靖、黄蓉等人在面对家国危机时的内心挣扎和抉择。
郭靖从一个心系江湖和爱情的侠客,迅速转变为一个肩负家国重任的英雄,这一思想转变过程在影片中刻画得极为不足,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情感支撑,让观众觉得十分突兀。
而且,影片对于战争场面的描绘也过于简略,原本应该是高潮部分的襄阳城保卫战,被压缩成了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双方的战斗只是简单地通过一些特效和打斗场面来呈现,没有展现出战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也没有让观众感受到主角们在战争中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使得整个高潮戏份显得平淡无奇,难以引发观众的情绪共鸣。
在角色塑造方面,《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主演的表现,与观众的期待相去甚远 。
肖战饰演的郭靖,从形象上就与原著中那个憨厚朴实、身材魁梧的郭靖有着较大的差距。
肖战长相精致,自带一种偶像气质,这种形象很难让观众将他与郭靖联系在一起,即便通过化妆和造型来刻意 “粗糙化”,也难以掩盖他与角色之间的违和感。
在演技上,肖战的表现也显得较为生硬,缺乏层次感。
郭靖的成长历程是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代大侠,这个过程中他的情感经历丰富,内心世界复杂,需要演员能够精准地把握并演绎出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挣扎。
然而,肖战在表演中,无论是面对黄蓉时的深情,还是面对家国大义时的坚定,都显得过于单一和表面,无法让观众真正感受到郭靖内心的波澜起伏,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在一些关键场景中,比如郭靖得知母亲自杀后的悲痛欲绝,以及他在襄阳城保卫战中面对生死抉择时的内心挣扎,肖战的表情和肢体语言都显得比较僵硬,没有将角色的情感深度和复杂性展现出来,使得郭靖这个角色显得空洞而缺乏魅力。
庄达菲饰演的黄蓉同样备受争议。
黄蓉在原著中是一个聪明伶俐、古灵精怪、充满灵气的女子,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然而,庄达菲在影片中的表现却未能展现出黄蓉的这些特质,她的演绎显得过于平淡和普通,少了原著中黄蓉那种聪慧灵动的感觉。
在与郭靖的对手戏中,两人之间的互动也缺乏默契和火花,没有展现出原著中郭靖与黄蓉之间那种深厚的感情和有趣的相处模式。而且,庄达菲的形象与黄蓉的美貌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原著中黄蓉的美貌让郭靖和欧阳克等人为之倾倒,而庄达菲的外形条件很难让观众相信她能有如此大的魅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观众对角色的接受度。
电影在改编过程中,对原著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这些改动在人设、人物性格和主题等多个方面背离了原著的精髓 。
从人设来看,郭靖不再是原著中那个略显木讷、憨厚老实的少年,他的 “傻” 被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过于现代的聪明和果断。
这种改变使得郭靖这个角色失去了原著中独特的魅力,让观众难以将眼前的角色与心中那个经典的郭靖形象联系起来。
黄蓉的 “聪明” 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她的古灵精怪、机智过人在电影中变得平淡无奇,许多本该展现黄蓉智慧的情节被简化或删除,使得黄蓉的形象变得单薄而缺乏深度。
成吉思汗与华筝的形象也与原著存在较大偏差。
成吉思汗在原著中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霸气十足的一代天骄,他的野心和谋略在蒙古的崛起和扩张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然而,在电影中,成吉思汗的形象被弱化,他的决策和行为缺乏逻辑性和说服力,仿佛只是一个为了推动剧情而存在的工具人。华筝在原著中是一个性格豪爽、敢爱敢恨的草原公主,她对郭靖的感情真挚而深沉。
但在电影里,华筝的形象被边缘化,她的性格特点被模糊处理,成为了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没有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主题方面,原著中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的主题通过郭靖等人的成长历程和江湖经历得到了深刻的体现,观众在感受武侠世界的精彩之余,也能深刻理解到侠义精神的内涵。
然而,电影在主题表达上过于直白和肤浅,只是简单地通过几句台词来传达这一主题,没有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主题缺乏深度和感染力,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