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40年后仍在中国观众心中回响**
想象一下,1977年,一个来自南斯拉夫的电影突然爆炸般进入中国的电影院,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热潮。在那个年代,正是万物复苏的时刻,整个中国的影坛仿佛被一颗原子弹炸开了。这部电影就是《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它源自于前南斯拉夫波斯纳电影制片厂,由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执导,讲述的是一位名为瓦尔特的英雄故事。虽然影片最初是在1972年拍摄的,但在1977年,它才真正来到中国,而这一年正好是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访华之际。
影片一经上映,立刻引发了轰动效应。那个年代,中国的电影市场几乎处于文化枯竭的状态,观众的情感共鸣和精神需求被这部集谍战、武术、枪战、亲情、革命浪漫等元素为一体的电影深深触动。它不仅在电影院放映,还走进了学校、厂矿、机关、单位,甚至在农村的露天场地播放,几乎覆盖了全国的每一个角落。说到我自己,我就是在大马车店院子的露天放映中看到了这部影片。电影不仅在各种场合上演,还通过海报、连环画、电影杂志、电视播映等全方位手段进行宣传推广。这些经典的台词如“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和“党卫军少校先生,我们要做的正相反!”等,成为了那个年代最受欢迎的流行语,至今仍在许多人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跨越时空的英雄: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的中国之行**
到1979年底,南斯拉夫电影周如火如荼地在中国举行。南斯拉夫电影代表团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与主演瓦尔特的演员韦利米尔·巴塔·日诺伊沃维奇带队,他们的到来使得所有中国观众为之一振。代表团的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每到一处,都有数以万计的人群涌向他们,齐声高喊“瓦尔特!瓦尔特!”这个英雄的名字,仿佛已经成为了中国观众心目中的不朽符号。
原本中方的接待团长计划是为瓦尔特配音的北影演员鲁非,然而由于拍摄工作安排的冲突,接待任务最终落到了北影剧团团长陈强的肩上。那时,文化部部长黄镇也亲自出席了电影周的开幕式。代表团在上海还参观了新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片《珊瑚岛上的死光》剧组,深入上海电影译制厂并观看了相关配音演员的现场表演。巴塔·日诺伊沃维奇在中国的热情接待中,深刻感受到中国人民对他的喜爱,这让他萌生了与中国合作拍电影的念头。尽管他最终未能完成这个梦想,但这一历史性访问无疑加深了中南两国电影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萨拉热窝的传奇与记忆**
随着《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影响力扩大,萨拉热窝这座城市也成了中国观众心中的圣地。电影中的许多拍摄场景至今仍然存在,比如可以俯瞰城市全景的炮台高地、手工艺品一条街等。这些地方已经成为游客,尤其是中国游客的必访之地。
在那个时代,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它承载了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震撼。至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中国观众依然难以忘怀瓦尔特和巴塔的形象。对于中国观众而言,萨拉热窝与瓦尔特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符号——就如同影片最后冯·迪特里施所说:“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文:张晓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