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亚洲新声》开播以来,虽曾声势浩大,却始终未能真正掀起热潮。直到第六期,节目终于放出重磅招数,在香港站邀请了四位风格迥异、实力雄厚的成熟歌手担任守擂人,迎来了一场新声攻擂的激烈较量。
这四位守擂歌手分别是中国大陆的吉克隽逸与黄龄、加拿大的Faouzia,以及美国的李玖哲。作为攻擂方的五位新晋歌手则来自马来西亚的阿木沙、陈颖恩,中国大陆的王泓昊,日本的迷悠奈,以及越南的芳美芝。令人意外的是,除了阿木沙未能晋级,其他四位新人均成功挑战,跻身“亚洲歌王候选人”行列。特别是王泓昊击败了马来西亚选手阿木沙,引发网络热议。
这场比拼中,尤以王泓昊与吉克隽逸的对决最为引人关注。我们不妨深入解析这场较量,并探讨为何王泓昊必然成为“亚洲歌王”复赛的有力选手。
吉克隽逸选择的作品是《蜕化》,一首极具民族风情的歌曲,出人意料地没有选择传统意义上的炸场曲目。歌曲旋律和歌词简单,却蕴含三层深意,听来不觉单调乏味。其核心旋律源自凉山彝族火把节上的“朵洛荷”集体歌舞,这是一种青年男女求爱及传递男女平等、相互尊重观念的民间传统。原本欢快喜庆的“朵洛荷”,经过改编后,变得沉静厚重且神秘,寓意彝族人走出大凉山,脱离原有环境,象征孤独和苍凉。
《蜕化》通过架子鼓、手碟及和声的巧妙融合,营造出空灵悠扬、宛如朝圣般的庄重氛围,使得歌曲层次丰富而富有力量。吉克隽逸的演唱兼具传统与现代,既保留彝族山歌的质朴悠远,又融入流行唱法的渐强渐弱,情感深邃。她对歌曲段落的设计采用AAAA形式,并巧妙进行了两次转调,尤其是跨越八度的高音,展现出辽阔的意境,令人遐想无限。通过这首歌,吉克隽逸完成了自身的蜕变——从单纯的民族山歌演唱者,进化为能将民族音乐转化为具有世界性魅力的艺术家。
相比之下,王泓昊演绎的是梁静茹的《预感》。歌曲讲述了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博弈,最终理性被感性侵蚀的过程。梁静茹的版本情感细腻,尤其副歌爆发时,将情感的失控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情歌中细腻的感情撕扯。相比之下,王泓昊虽具备唱情歌的潜质,但尚显“嫩”,缺乏那种沉淀的情感经历使得他难以完全驾驭这首歌的复杂情感。选歌的适配度对他而言尤为关键,若能选到更适合自己年龄和经历的作品,潜力将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虽然王泓昊未能战胜吉克隽逸,但他击败阿木沙晋级,引发了不少争议。有人质疑这是否带有地域因素,也有人认为作为中国团队主导的节目,必须有中国歌手在候选名单中。实际上,阿木沙虽声音惊艳,却因情感表达不足而难以深入人心,被称作“马来西亚周深”,但缺乏周深的情感厚度。相比之下,王泓昊代表了“中国式情歌”,虽尚有不足,但成长迅速,潜力巨大。
因此,选择王泓昊晋级不仅是区域平衡的考虑,更是风格和语言多样性的综合权衡。令人遗憾的是,此次香港站却未见本地歌手参与,反而聚焦于新老歌手的较量。若王泓昊能演唱一首粤语歌,不仅丰富了听觉体验,也会为香港站增添更深层次的意义。
《亚洲新声》以创新的视角拓展了音乐的边界,超越单一华语乐坛,将目光投向整个亚洲。外籍新秀的加入,让音乐呈现真正多元的面貌。无论最终谁能摘得“亚洲歌王”的桂冠,中国歌手必定占据一席,这既是对中国新生代歌手的激励,也展示了华语音乐走向亚洲乃至世界舞台的坚定决心。只要有志向,年轻歌手们必不会在半山腰止步,舞台和时间都会助力他们不断成长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