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徐来
编辑 | 徐来
**《——·前言·——》**
2025年6月25日,香港养和医院传来消息,蔡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他的离世,意味着“香港四大才子”这一传奇组合的彻底解散。
一些人翻出了他早年的言论,关于死亡的态度,他言辞淡然,回顾起来,却令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决绝。
2025年6月25日,蔡澜在香港养和医院因病去世,享年83岁。
当天,他的官方微博发布讣告,确认他已辞世,并表示按他的遗愿,不设灵堂、不举行任何仪式,遗体已经火化。
简洁的告别,符合蔡澜一贯的风格——简单而直接,不喜欢繁琐的仪式。
这一消息的宣布,也意味着“香港四大才子”彻底告别了历史舞台。
蔡澜与金庸、倪匡、黄霑并称“香港四大才子”,他们在香港文化圈活跃了几十年,从电影、文学到美食节目,各具风格,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象。
2023年,蔡澜因摔倒住院,健康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出院后,媒体曾拍到他坐轮椅,继续生活在香港。
一段时间内,关于他病危的谣言四起,他亲自澄清称“只是小毛病,请大家不必担心”,这种平和、洒脱的态度让人记忆犹新。
蔡澜从未多谈过丧事的安排,生前他在专栏和访谈中表现得对死亡坦然。
他最后一次现身公众视野是在2024年底,接受一次短访时,他穿着休闲,神情平和。虽然照片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却没有公开采访内容或视频。
2025年6月25日讣告发布后,“香港四大才子”迅速登上热搜,媒体纷纷回顾四人一生,确认这一文化符号在历史长河中真正谢幕。
“香港四大才子”这一称号最早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指的是金庸、倪匡、黄霑、蔡澜四位在文化、媒体、文艺创作领域广受认可的名人。
四人虽然不常合作,但因频繁同台访谈、参与节目,以及彼此间的互动,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黄霑是四人中首位离世的,他于2004年因癌症去世,享年63岁。
黄霑不仅是词作家、节目主持人,还活跃于广播和电视界,留下了《沧海一声笑》《男儿当自强》等脍炙人口的作品。
他的去世在香港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悼念,媒体还为他制作了专题节目。
金庸则于2018年10月30日去世,享年94岁。
作为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他创作了《神雕侠侣》《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经典之作,深刻影响了整个华语文化圈。
金庸的去世引起了新华网、等权威媒体的广泛悼念。
倪匡在2022年7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7岁。
作为科幻小说及武侠作品的多产作家,倪匡以《卫斯理》系列著称。他与金庸、黄霑、蔡澜有着深厚的私人交情,多次参与电视和广播访谈。
倪匡去世后,家属发布了讣告,但没有举行大规模的追悼活动。
随着蔡澜的去世,“香港四大才子”这一传奇人物群体终于全数谢幕。
从2004年黄霑去世算起,21年间,这四位文化标志性人物逐一离开,媒体纷纷表示:这是一代文化人的集体告别。
在四人中,蔡澜的涉足领域最为广泛。从电影监制、美食写作、散文创作到电视节目主持,他几乎参与了香港大部分中后期的主流文化媒体。
他的文字风格轻松活泼,贴近生活,带有浓浓的市井气息,因此被认为是“最接地气”的才子。
虽然蔡澜从未正式承认自己是“才子”,但他与其他三人的关系并未否认。
他们之间的交往细节,外界大多通过访谈或文章得知,虽真实,却也有限。
媒体在报道四人去世时,常用“文化符号”“代表性人物”这样的词汇,而非过多猜测他们之间的私人情谊。
蔡澜曾在节目中提到:“我比他们都活得久一点,算是有福。”
2025年蔡澜去世后,关于“四大才子”的讨论再度升温。
媒体列出四人离世的时间顺序,并回顾他们的代表作,这一文化符号,也正式画上了句号。
蔡澜一直不认“才子”这一称号,他曾表示:“我写不了武侠小说,也写不了歌词,对科幻没兴趣,我最多就是个写字的。”
但若从影响力上看,蔡澜的贡献也不容忽视。
蔡澜出生于1941年,祖籍广东潮州,出生在新加坡,后来随家人移居香港。
年轻时,他进入邵氏电影公司,起初是编剧,后来转为监制,参与了成龙主演的动作片,也曾参与早期香港的武侠片制作。
到了1970年代末,他开始撰写饮食专栏,风格轻快,句子简短,一句话就能表达“好吃”或者“不好吃”,配上几张照片,便成了流行的“饮食写作”潮流。
他的专栏最早见于《明报》《东方日报》,之后又在《壹周刊》《苹果日报》《信报》等报刊连载,每周更新,持续数十年。
出版的书籍超过200本,涉及美食、旅行、人生观察等主题,也有少部分是访谈录、自传等。
进入21世纪后,蔡澜还主持了电视节目,介绍各地食物的文化背景。
他的那句“人生不能太咸”成为了金句,广为流传。
微博开通后,蔡澜亲自写内容,和他的文章一样,简短随性,涵盖各种话题。
有人问他为什么常提死亡,他回道:“生老病死嘛,大家都要面对。”
他曾公开表示,死后不办仪式、不收花、不麻烦别人,“这样就好。”
他的一切言行都潇洒、干脆,讣告内容与他生前所说几乎一致。
媒体常说,四大才子中金庸开天辟地,倪匡天马行空,黄霑才气逼人,而蔡澜则是潇洒于尘世之间。
这种说法他自己从不评价,别人也未曾否认。
活着时,他看得开,死后也只留下了一句:“走啦,毋须挂念。”
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夸张的告别,简洁得像一个句号。
2025年6月,蔡澜的离世再次让“香港四大才子”成为话题。
从媒体报道到读者讨论,这个在20世纪末风靡一时的标签,也正式定格在历史的画卷里。
这个称号没有官方认证,也没有四人联合活动。四人分别来自不同领域,各自代表不同的文化形象,但他们都曾以个人力量,影响了上千万的读者和观众。
金庸带来的是武侠的世界,他的“侠”字成为一代人对正义和忠诚的象征。
倪匡拓展了科幻的边界,让港人第一次在报纸上读到太空与灵异故事。
黄霑则用歌词谱曲,讲述男人江湖与儿女情长,将粤语文化推向了大众。
蔡澜则更接地气,他不讲远大的世界,也不塑造英雄,而是记录街头巷尾的小吃,谈论生活中的点滴。
四人各具风格,在香港那个媒体和文化高度活跃的年代,他们成了“公共叙事”的一部分。
他们之间并没有刻意组成任何“集团”,也没有联名出版作品,但每当他们出现在同一个节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