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天龙八部》中的萧峰自尽让人感到震惊,那么《倚天屠龙记》中的郭靖一家的战死,却让人感到深深的遗憾和隐痛。
萧峰之死出乎意料。根据剧情走向,那时一切都已经趋于平静,萧峰本可以选择隐退江湖,过上平凡的生活。然而,他心中自责,觉得自己无法面对这个世界,于是做出了令人心碎的自戕决定。与之相比,郭靖的死则更为悲痛,金庸早在多年前就已经为此埋下伏笔。在《射雕英雄传》末尾,郭靖便向杨过透露了自己可能死于襄阳的决心,他所能做的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即便如此,当最终的噩耗传来,所有的痛苦依然无法避免,心头仍旧充满不舍。
那么,郭靖的结局就不能被改写吗?如果从武侠的角度来看,郭靖或许还有机会守住襄阳。若不是有一位大侠的离世,或许郭靖还能为襄阳争取更多的时间,延续这座城市的生命力。
事实上,蒙古灭宋的历史事件已是定局。历史中的襄樊之战就是蒙古征服南宋、实现大一统的关键战役。自1267年蒙古大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到1273年蒙古铁骑攻破襄阳城,这场战斗经历了长达数年的残酷交锋。
从历史的必然性来看,郭靖选择坚守襄阳,并最终死于襄阳的结局是合乎逻辑的。毕竟,金庸不会为了几个虚构的角色去改变历史的走向。他能做的最多,也就是在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细节和变数,但历史的最终结局是无法改变的。
尽管如此,金庸并未完全放弃让郭靖继续奋战的可能性。比如在《神雕侠侣》书末的襄阳大战中,郭靖虽然面临重重压力,但金庸展现了武林高手在重大战役中的作用。单纯从武侠的角度来看,郭靖或许能通过一些巧妙的战略手段,守住襄阳,给百姓带来更多的希望。
说到《神雕侠侣》的襄阳大战,战局极具戏剧性。最初,襄阳守军的形势十分严峻,原因有三:首先,敌方的军力远远超过守军;其次,金轮法王以郭襄为人质,威胁迫使郭靖不得不小心应对。若郭靖有所动摇,守军恐怕会瞬间崩溃。
幸运的是,群雄众志成城,郭襄心中有大义,决定为全城百姓做出牺牲。就在此时,杨过的出现成为了整个战局的转折点。凭借他自创的“黯然销魂掌”,杨过成功反杀金轮法王,为守军扭转了局面。后来,杨过又灵机一动,以飞石击杀蒙古大汗蒙哥,直接改变了战斗的走势。
蒙哥的死,让蒙古军队瞬间陷入混乱。即便敌军在人数上依然占优势,但气势上已经被完全逆转。最终,蒙古军只能撤退,重整旗鼓,等待未来的再次进攻。而襄阳方面则得到了宝贵的几年的喘息时间。
杨过无疑是这场大战中的关键人物,没有他,郭靖很可能在这场战斗中殉城。
然而,杨过也面临着与小龙女生死相隔的危机,这让他更加珍惜生命,并深知江湖险恶,刀剑无眼。经历了第三次华山论剑后,杨过决定退出江湖,给自己和小龙女一个平静的生活。由此,郭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虽然杨过在襄阳之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他并不是郭靖身边最重要的角色。杨过的飞石一击确实改变了战局,但他能有机会这么做,是因为在他到达之前,群雄已经为这场战斗付出了巨大努力。正是由于群雄的配合,才为杨过提供了展示自己实力的机会。在这场战斗中,郭靖身边有一位比杨过更为关键的人物,那就是“东邪”黄药师。
虽然黄药师的战斗力不如郭靖和杨过强,且年事已高,但他深厚的谋略和丰富的经验却为整个战局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黄药师的排兵布阵能力让他在这场战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中的一段话很生动地展现了这一点:“一灯道:‘鞑子治军严整,要救襄儿,须得先冲乱高台周围的四个万人队。’黄药师道:‘正是。’凝思片刻,说道:‘蓉儿,咱们用二十八宿大阵,跟鞑子斗上一斗。’”黄药师解释了二十八宿大阵的起源,并且有信心能以此阵法与蒙古军队抗衡。
甚至黄蓉也对父亲的谋略心生佩服,一灯大师更是对他称赞有加。若没有黄药师的智慧,群雄虽然个个身怀绝技,却无法在这场复杂的战斗中发挥最大作用,最终只能像是无序的“超级兵”,即便能单挑敌人,但无法应对成千上万的敌军。
然而,在最后一次襄阳大战时,黄药师并未出现在战场上。书中仅通过郭襄的传人提到:“襄阳城破之日,郭大侠夫妇与郭公破虏同时殉难,屠龙刀不知下落。” 这说明,在襄阳城破之际,黄药师已经不在人世,否则他一定会与郭靖一起并肩作战,最终英勇牺牲。
虽然黄药师性格刚烈,但他对女儿和女婿的感情是无比深厚的。在杨过为郭襄庆生时,黄药师曾因不安而急忙赶至襄阳。虽然他此行没有直接参与战斗,但却可见他心中对家人的关怀。
至于最后一次襄阳之战时,黄药师没有参与,最有可能的解释便是他已去世。若他还在世,他定会为郭靖守城出谋划策。没有了他,郭靖的守城能力就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因此,最终襄阳沦陷也显得理所当然。金庸依然没有改变历史的轨迹,郭靖即使能借黄药师之策暂时守住襄阳,也只能延缓历史的到来,而无法改变最终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