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尹星云
歌剧《长征》剧照。
7月1日—6日,国家大剧院原创中国史诗歌剧《长征》上演,这已经是该剧第十三轮呈现在观众面前。记者注意到,参与演出的著名歌唱家王喆,已经陪伴该剧走过九年时光,见证了这部作品从初创到备受瞩目的全过程,而她也在其中不断汲取着歌唱事业前行的动力。
歌剧《长征》于2016年7月在国家大剧院首演,九年来已经成功上演十三轮之多。该剧由阎维文、王海涛、王宏伟、王喆、龚爽、关致京、李扬、黄训国等主演。该剧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真实历史改编,以现实主义手法忠实地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苦过程,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为信仰而奋斗牺牲的崇高理想信念。全剧共六幕九场,登场人物30余个,合唱队规模达上百人。
王喆在剧中饰演洪大夫。
“已经第九年出演《长征》,作为舞台艺术作品,肯定是常演常新的。”王喆介绍。她在剧中饰演彭政委的爱人洪大夫,而彭政委是由著名歌唱家阎维文饰演的。洪大夫一角在该剧只出现了两次,但每次都吸引了观众的目光,第一次是“生离”,第二次则是“死别”。虽然出现场次少,但人物演绎难度却极大,尤其是王喆演唱的唱段《永别的时刻就要到来》,已经成为民族声乐教学的经典唱段,被众多学子及声乐爱好者所模仿、演绎。优秀歌剧作品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看能否有被观众所喜爱并流传下来的唱段,而《永别的时刻就要到来》的出现,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
王喆在剧中饰演洪大夫。
“这是一部非常阳刚的‘硬’戏,而洪大夫这个角色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柔’的部分,正所谓‘刚柔相济’的平衡更能碰撞出戏剧的‘火花’,也更能让观众更立体得来感受作品及其背后所要传达出的艺术情感。”王喆告诉记者,洪大夫一角看似很“柔弱”,但确浓缩了革命时期千千万万的母亲、妻子等女性革命者的形象,“在角色塑造时,就更应该体现出人物的温度及有血有肉的一面。”她认为,在生离死别面前,角色的“柔”中更应带着一股韧劲,这样才能将人物塑造得更加鲜活、立体,也更符合作品所要呈现的精神内涵。
九年来的十三轮演出,王喆与众多歌唱家一次又一次将这部作品呈现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不仅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更感受到了长征的震撼。“这九年中,我见证了《长征》的成功,《长征》同样见证了我的成长!”王喆表示,九年来,自己由一名部队文艺工作者转变为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师,同时,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母亲,人生角色的转变对该剧人物更深层次的诠释当然是有帮助的,“比如,当我真正成为母亲之后,才更能体会到洪大夫作为一名母亲时的艰辛与伟大之处,在演唱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更动情。”王喆说,有一次她的孩子在侧台看她表演,虽然孩子对剧情一知半解,但是当看到妈妈含泪的深情演唱时,孩子也跟着哭了,“我想,这部作品不仅适合成年人看,青少年也一定能在这样的艺术氛围中得到洗礼。”
演出间隙,王喆与阎维文在后台进行交流。
“一部歌剧的排练,对于专业演员来说,是要花很多时间与精力的,要全情投入其中。”王喆说,在歌剧舞台上的精彩亮相与在舞台下的努力付出是呈正比的,这份辛苦源于她对歌剧事业的热爱,“每当谢幕时听到观众发自内心的掌声与欢呼声时,排演过程中的疲惫感瞬间就烟消云散了。”她坦言,在排演过程中,与同行们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大家一起琢磨剧本、一起钻研唱段、一起共同提升,“在剧中,与阎维文、王宏伟等诸位老师搭档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艺术家们精湛也业务水准,更在相处的一点一滴中感受着他们的人格魅力,这些无形中对于我塑造角色是有很大帮助的。”
歌剧《长征》本轮演出谢幕。
九年十三轮演出,对于一部中国当代原创歌剧来说实属不易,一路走来,《长征》主创团队的努力付出都呈现在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而王喆只是众多主创的一个缩影,“我希望能和伙伴们把这部作品一直演下去,给更多观众带来正能量的艺术感受,更让自己在其中得到更多艺术滋养。”王喆笑着说,眼里充满了期待与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