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角能掀桌,主角已无用武之地!聂慎儿集美强惨三重特质,依然无法压倒窦漪房
近年来,国产剧中的“配角掀桌”现象越来越常见,这种情况背后有两个明显原因:一是主演演技不足,二是主演的人物设定过于单薄、平面化。
早些年,《美人心计》这部剧曾让观众惊叹:“竟然是于正的作品?”其中,王丽坤饰演的聂慎儿凭借其美强惨的角色特质,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她身手冷厉、心狠手辣,做事果断决绝,剧集播出后,人气飙升,堪称“配角掀桌”的经典案例。但即使如此,观众依然对窦漪房情有独钟,没有人因为聂慎儿的强势而讨厌窦漪房。这一切归结于剧本的精妙和编剧的硬实力。
窦漪房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女性角色,她从不拘泥于传统圣母形象,而是展现出复杂多面的性格。她做事决断果敢,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她选择默许聂慎儿的死,甚至利用自己的儿子来巩固权力。而在面对刘恒的指控时,她毫不辩解,而是通过长达十年的精心布局,最终为自己洗刷冤屈。
窦漪房的冷酷和智慧,使她成为了一个充满政治手腕的女性。她的每一次决策都充满着深思熟虑,其中既有对历史遗留问题的反思,也有对自身政治形象的精心塑造。她帮助聂慎儿脱罪,且在成为皇后后,几乎给了她一切,愿意共享荣华富贵。尽管窦漪房在过程中也做了许多不为人知的“坏事”,甚至亲手杀死了聂慎儿,但她依然表现出了一种复杂的道德模糊性,给人一种既正义又邪恶的双重魅力。
聂慎儿的悲惨经历,虽然能引发观众的同情(如被卖入青楼、痛失所爱),但她的后期黑化却让人对她失去了耐性。她的行为逐渐变得偏执且残酷,特别是她滥杀无辜,如害死莫雪鸢等事件,让观众感到无法忍受。因此,尽管聂慎儿曾经可怜,但她的悲剧更多是编剧制造的冲突,缺乏历史的沉淀感和人物的纵深。
而窦漪房作为汉朝窦太后的原型,她的传奇经历给角色赋予了厚重的历史背景,观众对于她的命运自然充满了好奇。她的每一步选择,都是权力斗争中的智慧与牺牲,她的行为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意义。相比之下,聂慎儿的悲剧是人为的“人造冲突”,无法与窦漪房的历史厚重感相提并论。
另外,观众普遍存在一种“慕强心理”,对于窦漪房这种上位者的角色产生天然的好感。即便她手上沾满鲜血,她的行为往往被解释为“为了大局所做的无奈选择”。而聂慎儿的恶行却被认为是“本性恶毒”,她为了私欲而争宠、为了一己之利伤害他人,成了典型的反派人物。这种双重标准,实际上源自观众潜意识中“主角即正义”的认知:主角的动机容易被合理化,而配角则被赋予反派的标签。
如今,许多作品为了突出主角的光辉形象,往往减少配角的戏份,导致主角角色经常被过度神化,缺乏真实感,缺乏生活气息。相比之下,配角往往更接地气,更真实。例如,《长月浕明》中的叶冰裳,她与主角团的集体审判戏,遭到全网的广泛批评;而在《如懿传》里,卫嬿婉莫名其妙地被主角团排斥,审判她时的台词“炩妃为了向上爬是不择手段的”也遭到观众质疑。
与这些剧集中的情节设定不同,《美人心计》中的窦漪房与聂慎儿的对立更为立体,剧中的因果逻辑非常自洽。聂慎儿的可怜并不能掩盖她的可恨,而窦漪房的非圣母性则在她的权谋过程中显得更加真实且令人信服。窦漪房和聂慎儿两人本质上是“双生花”,她们虽同出一源,均经历了幼年的灭门惨案,但最终却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窦漪房通过“智”破局,利用隐忍与权谋在深宫之中生存,并逐步掌控了自己的命运;而聂慎儿则选择了“狠”作为生存手段,她通过掠夺与背叛填补自己内心的空洞。聂慎儿每一次的黑化行为,实际上都在逼迫窦漪房从“善良的小白花”蜕变成“冷酷的政治家”,她的存在本质上成了主角成长的“经验包”。
虽然聂慎儿的高光时刻,如雨中哭诉命运不公、与刘恒的禁忌之恋,极具冲击力,但这些场景始终只是情绪的爆发点,碎片化且不完整。相比之下,窦漪房的成长之路——从代国宫女到汉朝太后——则是一条贯穿始终的权力之路。随着她每一次选择的出现,观众对她的情感投入也在不断积累,最终形成了深刻的情感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林心如与王丽坤的精湛演技让这两个角色更加立体、鲜活。两人之间的对手戏充满张力,真正做到了“互相成就”,让人看得过瘾,深刻感受到了两位演员在演绎角色时的精彩碰撞。
总的来说,配角能掀桌,背后的原因在于主角的塑造往往存在缺陷。当配角的角色更加复杂、真实,主角的光环便显得无足轻重。窦漪房和聂慎儿的故事揭示了这一点,她们虽有着不同的立场和命运,但最终在叙事中找到了平衡。窦漪房不仅仅是一个角色,更是历史镜像中女性生存智慧的象征。而聂慎儿,不管她多么耀眼,终究不过是那面镜子上的一道裂痕,提醒观众:“光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