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土豆
编辑|黄毅来了
《庆余年2》这部戏,真的是三度提名,然而最终却颗粒无收!不仅“最佳剧集”奖项泡汤,张若昀也再次遭遇了“陪跑魔咒”,第二次无缘帝王宝座。
当初大家一致看好的“现象级神作”,最终竟然沦为背景板!白玉兰奖的影帝与古装顶流的裂痕,直接把张若昀推到了尴尬的舆论风口浪尖!
作为中国电视剧界“三大奖”之一,白玉兰奖一直有着“电视界奥斯卡”的美誉。评选标准严苛,评审团成员更是由业内顶尖导演、编剧、演员等组成,影响力可见一斑。
然而,面对此等重量级奖项,《庆余年2》却遭遇了“滑铁卢”。尽管剧集再度入围“最佳中国电视剧”奖项,但最终还是空手而回。
谁能料到,这部让无数粉丝熬夜追剧、票房与口碑齐飞的年度大剧,竟在白玉兰奖面前连个奖杯影子都没见到?
《庆余年2》从一开播便迅速掀起热潮,开播57分钟内热度就突破了30000,简直是超越了同样火爆的《梦华录》,后者整个播出周期才达到33520。而《庆余年2》仅用了短短的25小时,热度值就达到了33000,势头堪比火箭发射,潜力爆棚!
接下来的数十天,热度一直稳居33000之上,互动量更是突破了800万,十天内互动总量更是突破了1.28亿!这已经接近当年《甄嬛传》的数据了,虽然后者也一直高热不下,但与《庆余年2》那段时间的火爆状态相比,还是略显逊色。
如此耀眼的表现,足以证明《庆余年2》在观众心中占据了无可撼动的地位。然而,尽管如此,剧集热度与奖项之间却形成了强烈反差,这也直接让张若昀成为了“尴尬的代名词”。
为了更好地演绎范闲,张若昀真的是拼尽了全力。剧本一拿到手,他就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反复琢磨每一个细节,为了准确展现角色的每个小心思。他对范闲的理解可以说深入骨髓,尤其是在第一季中,他演绎范闲醉酒吟诗的那场戏,完全颠覆了观众的认知。
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在他嘴里完全活了过来,张若昀用自己独特的演绎,将范闲的才气与狂放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看完这一幕,大家都以为张若昀稳拿视帝,结果却遗憾“陪跑”。
五年后,《庆余年2》强势回归,张若昀再次凭借范闲挑战白玉兰奖,然而他对角色的再度升华,依然未能为他带来应得的荣誉。
尤其是在第二季中,张若昀和杨万里探讨科举的那场戏,虽然他台词不多,却足足拍了十多遍,因为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小的情绪变化都需要精准呈现。范闲从懵懂少年成长为深谙权谋的智者,这个转变在张若昀的表演中得到了细腻的体现。
但最终,张若昀还是错失了帝王的宝座,尽管他演得极其出色,仍未能获得白玉兰的青睐。
整部剧虽然是“大男主剧”,但这一季的白玉兰奖上,整个剧组都没有斩获奖项。张若昀独自站在提名席上,孤独无援,场面尴尬至极。
《庆余年》的故事,真的是一出大戏。即便白玉兰奖尘埃落定,但对于张若昀来说,这却是一堂“最好”的人生课。
不得不说,《庆余年》这部剧,不仅是现代思想与封建文化的碰撞,更是带有深刻讽刺与理想主义色彩的作品,甚至被戏谑为“爽剧”。但我们看到的,正是范闲从那个青涩的“新人”成长为一位深具谋略的智者,这种“爽”是理想主义的体现。
尤其是在第二季中,范闲的思想和理念,已经从单纯的个人挣扎,变成了对社会不公的质疑,甚至有了“以民为天”的宏大理想。即使最终他成功了,但在白玉兰奖的舞台上,现实却残酷地给了他一记耳光。
这场与奖项的失之交臂,也折射出了市场与评审审美之间的天然鸿沟。
《庆余年2》用古装权谋为外衣,包裹着对现代现实的深刻反思,虽然获得了市场的热烈响应,但却未能契合白玉兰奖“重现实、重纪实”的评审逻辑。而与之相对的《我的阿勒泰》,扎根新疆,用朴实无华的笔触讲述人间百态,更容易引起评审的共鸣。
再说到表演,正剧演员一般都追求“润物细无声”的演绎方式,而张若昀在《庆余年2》中的表演,更多的是依靠爆发力与戏剧张力。因此,在强调克制与细腻的评审标准下,这种外放的情感宣泄显得有些“用力过猛”。
不过,这场遗憾并非终点,它反而为整个影视行业敲响了警钟:商业爆款与艺术奖项之间的平衡,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或许,正如“小范大人”一样,张若昀也正处于挫折中的沉淀阶段,未来的他,必定会迎来更加耀眼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