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西游记》剧组为了一个时长不到三分钟的角色,竟然调动了直升机来接演员。这位演员扮演的是唐僧的母亲——殷温娇,而她的扮演者正是当时风头正劲、享誉全国的黄梅戏名角——马兰。
在原著中,殷温娇的容貌被形容得细致入微:“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细腰。”几句话便勾画出了她的美丽。导演杨洁看完样片,琢磨了很久,觉得这段戏不能仅仅通过台词来呈现,必须要通过演员的动作和眼神来传达情感,才能展现出殷温娇的独特气质。因此,选角显得尤为重要。
最初,剧组考虑找舞蹈演员来出演,认为舞蹈演员的动作一定会优美。然而,试过之后发现,虽然舞蹈动作是美的,但演员的神态却没有传达出该有的细腻情感。接着又试了几位电视演员,但依然没能找到合适的那位。
正当导演杨洁一筹莫展时,她偶然看到了马兰主演的《黄梅戏女驸马》的录像。那一刻,她的眼睛猛然一亮,心里一想:“就是她了!”屏幕上的马兰面容圆润,眼神温婉,正符合她心目中殷温娇的形象。
马兰从小就学习黄梅戏,十几岁便进入了剧团,21岁便红遍了全国。她的唱腔干净利落,台风稳重大方。1985年,她在全国黄梅戏广播大赛中荣获第一名,成了安徽黄梅戏剧团的台柱子。据说,当时连《红楼梦》的剧组都请不动她。
然而,马兰的档期几乎排得满满当当。对于她来说,《西游记》并不是主业,那几年她几乎将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黄梅戏的舞台演出中。剧组只能试图寻找其他办法,可这一段戏关系到整个故事的重要情节——陈光蕊的遇害、抛绣球、江中弃儿等,必须尽早拍摄完成,拖不得。
在大家焦虑万分时,副导演王小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要不我们就用直升机把她接过来?一天来回,应该能赶上吧。”这个提议打破了当时的常规:1984年,直接用直升机接演员,这可谓是从未有人尝试过的操作,尤其是为了拍一场只有三分钟的戏,而且演员一句台词都没有。
最终,在1984年11月,《西游记》剧组在云南喜洲拍摄陈光蕊遇害的场景。为了拍摄殷温娇的戏,剧组准备了所有的服装、道具,一切都等着马兰的到来。没想到,临开机前一天,安徽方面突然传来消息:“由于演出排练冲突,无法借人。”这下,大家都傻眼了。
急得不行的王小颖立即给马兰打了电话,希望能私下协商。马兰也很直白地表示:“不是我不想演,但你看看我的日程,连休息时间都没得挤出来。”眼看谈判无果,剧组改变策略,王小颖赶紧承诺:“你上午到,晚上就可以走,飞机来回,绝不耽误你演出。”
马兰终于答应了,第二天,她在合肥刚结束了《黄梅戏女驸马》的演出,连妆都没卸,直接赶往机场。当时的民航资源非常紧张,剧组只能租用直升机,单程费用就高达两万多元。加上接送车、食宿,整套费用接近五万块。从合肥到昆明,中途一刻也没有停。
飞机最终在夜里降落。马兰下机后直接进入化妆间,化妆师赶紧为她简单修饰了一下眉眼,因为她脸上仍残留着舞台油彩。导演杨洁决定不重化妆,反而觉得这种“残妆”更具韵味:“有点旧、有点朦胧,像是从过去穿越过来的感觉。”全组人听了后都点头同意,没想到,这一层油彩反倒为她的形象增添了独特的古意。
第一场戏是“抛绣球”——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绣球不仅得稳稳地抛出去,还得确保落点准确,表情又要含蓄而带有喜意。开拍时,马兰低下头,轻轻迈步,然后抬头,眼神扫过人群,刹那间,眼神中充满了精气神。接着,她露出了一个淡淡的笑容。摄影师后来回忆说,整个剧组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那几声笑成为了最后的保留原声。
接下来的“江中弃儿”则更加艰难。这一场戏设定在寒冷的水边,气温只有七八度。马兰要在水中抱着道具婴儿拍戏,双腿冻得发抖,导演要求拍一个特写,捕捉到母亲在水中看着孩子入水时眼神的变化。她的手指轻微颤抖,嘴角紧绷,眼泪在眼角闪烁,却没有流下。这一场戏完全没有对白,只有琵琶声、脚步声和她的呼吸声,浑然天成地敲打在观众的心头。
最后一场是母子相认。场面非常简短,马兰几乎没有什么动作,只是眼神停留在儿子脸上,然后轻轻低头。导演喊停后,全组人都鼓掌。这三场戏加起来不过180秒,却拍了五个小时。
拍完戏后,马兰匆匆坐车赶回机场,当晚便回到合肥,第二天照常登台演出。而她自己,几乎没有时间观看这段成片。直到后来,杨洁导演看到样片时,感叹道:“这段没有一句台词的戏,光靠眼神和动作就撑住了,现场气场比许多主演还要强。”
剪辑时,导演特意为她的镜头做了特别处理,调低了色温,增加了淡化效果。结果,首播时,观众几乎没人注意到这个角色的演员是谁,只觉得那个抛绣球的姑娘眼神特别有戏。后来,大家翻看演员表时才发现,原来是马兰。
播出后,观众纷纷写信到央视,问那个抛绣球的女孩是谁。更多人记住的,是她在水边抱着婴儿发抖的双手,和那背影中含泪不语的母亲形象。
剧组从未公开宣传这段戏是由马兰出演的,直到几年后,《西游记》的幕后纪录片才透露了这一消息。杨洁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写道:“她用黄梅戏的程派手法演电视剧,站在那里不说话,反而比台词更有分量。”编剧也曾感慨:“没想到,这一段最短的戏,却耗费了最多的资源,最终也最值得。”
虽然这段戏没有台词,时长极短,但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观众心中无法忘却的经典。